当前位置:

不唯比分看湘超 澎湃的是湘韵 有“梗”更加精彩

红网时刻新闻10月14日讯(通讯员 莫杰)秋意浓,战火燃。湘超赛场的每一粒进球都牵动人心,但在邵阳,精彩早已冲破绿茵的边界,超越冰冷的比分。这里不只是一场足球赛,更是一场以城市为舞台、以创意为脚本、以全民为演员的“传播大秀”。

从“ETC”车牌的妙趣横生,到“宝哥哥”与“零妹妹”的深情对白;从“湘超渣男”的趣味标签,到“票根游邵阳”的文旅融合——邵阳以湘超为纸、以“梗”为墨,在社交媒体的沃土上,一笔一画,写就了一座中部城市的出圈故事。

5505b2f3-26f4-490e-af48-f23d4142fc79.png

湘超首秀开场前的甲胄、汉服蹴鞠表演。

造梗破圈:小切口撬动大流量的传播密码

体育的热度,不止于赛场。邵阳的宣传,在这个赛季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它不做赛事的复读机,而做情感的翻译官;不追求严肃的宏大叙事,而专注生活的轻巧共鸣。

“ETC”梗的诞生,是洞察力与幽默感的完美结合。当赛事对阵的地域属性引发讨论,邵阳媒体灵光一闪,将这场“湘E对湘C”的比拼,巧妙定义为“ETC大战”。这个源于生活、带着油盐酱醋味的幽默,瞬间击穿球迷圈层,吹向市井街巷。朋友圈发文流行起“‘ETC’ 式”——足球专业话题,就此蜕变为全民参与的“快乐梗”,完成了一次从垂直领域到公共话题的漂亮破圈。对岳阳队前“接着揍‘岳’接着舞”的创意口号,则既彰显竞技的豪情,又不失湖湘人特有的爽朗与风趣。

而赛后的“书信体”“甜蜜互动”,更是将“梗”的叙事功能发挥到极致,“书信往来”,以文会友,化对手为知己,让竞技场不再是冰冷的胜负之地,而成为城市间友好往来的桥梁。从第三轮对阵株洲开始,邵阳与竞技的对手,在社交媒体上化身为互撩的“CP”:邵阳以“宝哥哥”口吻“喊话”“株株宝贝”:“别被‘辣’到!”株洲俏皮回应:“赛场见!”一来一往间,硬邦邦的赛果预告,变成了全省追更的“情感连续剧”,也为邵阳赢得了“湘超渣男”这个带着宠溺意味的趣味标签。

“宝哥哥与零妹妹”的IP打造,则是将“古风梗”玩到了新高度。策划团队深挖邵阳“宝庆”、永州“零陵”的古称底蕴,创造出一对轻古风、讲方言的虚拟人物。他们没有生硬地推介景点美食,而是通过一系列生活化、故事化的短视频,将足球的激情、崀山的壮美、零陵的古韵、地道的美食巧妙编织。这组“文化梗”在抖音创下超200万浏览量,网友不仅看懂了,更被“种草”了:“想看球,更想去邵阳嗦粉、永州逛古城!”——媒介传播的终极目的,在此刻圆满达成。

282b1975-8d2c-4ae2-bb77-32a7dbc19aae.png

湘超邵阳队与大湾区湖南人队友谊赛前街头温情标语。

线上热闹非凡,线下温情涌动。主场迎战大湾区湖南人队时,街头标语暖人心扉:“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老字号“秋月・老邵阳”支起大锅,为客队球员和随队游子送上热气腾腾的猪血丸子、粉蒸肉。大湾区湖南人队教练兼队长韩旭锋尝了一口,眼眶湿润:“这是妈妈的味道……”这一刻,足球超越了竞技,成了游子归乡的“情感驿站”。

梗中有魂:媒介叙事里的“宝古佬”精神再生

“梗”是形式,是外壳,其内核与生命线,依然是这座城市独特的精神气质。邵阳人常说的“宝古佬”精神——耐得烦、霸得蛮、有灵泛,通过一系列可传播、可感知的赛场故事,完成了从抽象概念到具体印象的现代转译。

ba87088b-8bfa-4cb1-aeed-3d2f03675ba3.png

湘超首秀,唐于尧补时阶段头球绝杀。

赛季首秀的“读秒绝杀”,就是一个引爆社交媒体的“高光梗”。补时阶段,1:1平局似乎已成定局。此时,邵阳队获角球机会,9号唐于尧一记头槌,绝杀!这记压哨进球,瞬间被镜头捕捉,被慢放重温,被制作成G图动图,在各大平台病毒式传播。它已不只是一个进球,它成了一个“不屈”的视觉符号,为“霸得蛮”写下了最热血的时代注脚。

少年门将何泽宇的“成长梗”,则是一场动人的“情绪直播”。从客场失误丢球后的自责,到扑出关键球后的怒吼释放,他的情感起伏被镜头完整记录。队友的鼓励、加练的汗水、最终的自我正名,这一完整的叙事弧光,通过媒体报道和社交传播,触动了无数人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它让“宝古佬”的“韧劲”不再是历史书里的词汇,而是一个16岁少年可感可知的青春故事。

而邵阳球迷在客场的“坚守梗”,更是一组刷屏的“感人画面”。在与永州队的比赛中,1:4的比分定格,他人离场,唯有那一片橙色方阵岿然不动,“抬起头,一起扛!”的呐喊通过直播信号传遍四方。这不再是简单的助威,这是一次通过媒介广而告之的精神宣言:赢了一起狂,输了一起扛!这种“共患难”的情感契约,通过现代传播,被淬炼成邵阳最动人的城市表情。

image.png

1:4不敌永州队后,高呼“一起扛”的邵阳球迷。

梗变实效:从流量到“留量”的发展引擎

高明的传播,绝非“赔钱赚吆喝”的虚火,而是能将线上声量转化为线下动能的发展智慧。邵阳深谙此道,通过一系列“创意嫁接”,让“湘超梗”真正变成了激活城市的“金钥匙”。

image.png

5D大屏前成为无票球迷观赛首选。

为迎接湘超,邵阳对市体育中心进行全面改造:升级草坪、翻新观众座椅、5D大屏……更显用心的是,在全市城乡设立了33个“第二现场”,将观赛热情延伸到社区、商场甚至县城公园。村民王建国感慨:“和街坊邻居一起看球聊战术,感觉自己也成了‘懂球的人’!”

“第二现场”不仅聚集了人气,更带火了消费。比赛日,体育中心周边的餐馆、便利店等营业额翻番已成常态。据邵阳市商务局统计,每个比赛周,赛事及相关消费平均带动约2000万元,夜间经济活跃度显著提升35%。城市的“夜活力”被足球充分点燃。

image.png

第二现场人山人海。

“票根游邵阳”就是一个将“赛事梗”转化为“文旅券”的妙笔。凭一张湘超门票,即可免费游览崀山、南山牧场等景区,享受商超、酒店折扣。这一个小小的“权益梗”,巧妙地将球迷流量导入了旅游消费场景,实现了“一场比赛”与“一座城”的资源贯通。数据显示,中秋国庆假期,邵阳累计接待的外地游客中,明确“为看湘超而来”者占3.2%——这标志着“足球+文旅”的融合传播,已初见成效。

而湘超赛场,更成为了招商引资的“超级媒介”。邵阳队与大湾区湖南人队的比赛,被精心策划为一场“乡情推介会”。赛前,邀请大湾区邵籍企业家参观产业园,实地感受家乡变化;赛中,热烈的赛场氛围、现代化的体育设施、市民的精神面貌,本身就是最生动的城市广告。大湾区湖南人队运营负责人黄澍感慨:“没想到家乡的产业链已经这么完善,营商环境这么好,回去后一定要带更多乡友回来寻找机会。”通过媒体报道,形成了强大的口碑传播效应——一场球赛,成了最具说服力的招商“路演”。

梗系乡愁:一场球赛如何成为情感凝聚的超级符号

国庆之夜,邵阳体育中心万人齐唱《歌唱祖国》,国旗如海。74岁的秦爷爷内橙外蓝身穿两件球衣——“里是邵阳的根,外是大湾区的情!”这个极具象征意义的画面,被镜头定格,在社交媒体广泛传播,成为一个关于“归属”的经典意象。

de99becc-a9ee-44cd-88b5-4f58a28dc5e3.png

万人齐唱《歌唱祖国》。

秦爷爷不是个例。湘超通过持续的内容输出与情感连接,成功触动了百万邵阳游子的乡愁。在广州,餐饮老板刘军每场组织老乡看球,话题从生意孩子变为邵阳队的表现;在上海,90后周婷看完“宝哥哥与零妹妹”后请假回乡,用vlog记录看球、游崀山的经历……这些由赛事衍生出的个体故事,通过人际传播与社交分享,编织成一张强大的情感网络,让“湘超”成为了连接乡谊的“精神纽带”。

社交媒体上,“邵阳队绝杀”“宝古佬精神”等话题屡登本地热搜。游子的留言情真意切:“看湘超时想家了,想回去嗦碗粉,看场球。”这种超越足球的广泛共鸣,标志着湘超已从一个体育赛事,升华为一个凝聚地域认同、唤醒乡土情怀的“文化符号”。

比赛终有输赢,比分终有高低,但邵阳通过这场“传播实验”所收获的,远非胜负可以衡量。它没有依赖短暂的“网红标签”,也未走“千城一面”的老路,而是凭借一系列接地气、有温度、可传播的“梗”,完成了一次成功的城市形象重塑与发展突围。

资江水奔涌不息,绿茵场故事待续。对邵阳而言,湘超是一个崭新的起点。它证明了,在注意力经济时代,一座城市可以通过智慧与创意,将一场体育赛事,升华为展示形象的“窗口”、推动发展的“引擎”和连接情感的“纽带”。这份深入肌理、超越比分的“邵阳答卷”,无疑为众多寻求特色发展的城市,提供了一个以“梗”出圈、借传播兴城的生动范本。

来源:红网邵阳站

作者:莫杰

编辑:曾珍

本文为邵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sy.rednet.cn/content/646954/58/15351722.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专题
  • 公告
  • 湖南
  • 区县
  • 社会
  • 要闻
  • 政务
  • 企业
  • 房产
  • 旅游
  • 汽车
  • 文化
  • 经济
  • 消费
  • 健康
  • 教育
  • 图片
  • 视听
  • 综合
  • 问政
  • 论坛
  • 呼声
  • 乡镇新闻
  • 精彩视频
  • 新闻H5
  • 滚动新闻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邵阳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