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10月13日讯(通讯员 陈德群)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如何破解环境整治、乡风文明、矛盾纠纷等长期存在的治理难题?在洞口县渣坪乡的三个小村庄,它们以各具特色的创新实践,给出了精彩答案,共同绣出了一幅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善治新画卷。
大溪村:建管并重,绘就“花园村落”新景致
走进大溪村,仿佛步入一座大花园,村道两旁花木繁盛,房前屋后整洁有序,昔日垃圾乱丢、乱堆、乱放的景象已一去不返。
美丽的大溪村。
这幅美景源于大溪村“建管并重”的硬核治理。村里不仅下大力气攻坚,清运陈年垃圾、拆除私搭乱建、疏通沟渠、改造卫生厕所,更致力于建立长效机制。他们推行“户清扫、村收集、转运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增设转运点,配发专用垃圾桶;同时,建立健全管护制度,配备专职保洁员队伍全面推行“门前三包”责任制,每月评比清洁户发放奖励,村民们热情高涨,实现了从“要我扫”到“我要扫”的转变。
“整治不是一阵风,关键要长效美。”大溪村干部介绍,通过基础设施升级和制度约束双管齐下,引导村民养成良好习惯,成功让整治成果从“一时净”迈向“持久美”。
村民谢大爷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现在村里跟花园似的,垃圾天天运,河道定时清,住着比城里还舒心!”环境的蝶变,极大地提升了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与自豪感。
下洞村:土味巧思,“治”出文明新风尚
如何让“高大上”的政策法规飞入寻常百姓家?下洞村的秘诀是:变“官话”为“土话”。他们将森林防火、移风易俗等宣传要点编成押韵、接地气的方言顺口溜,通过村头大喇叭循环播放。这些“土味”宣传带着浓浓乡音,让晦涩的条文变得生动易懂,深深烙印在村民心中。
更巧妙的举措是“积分超市”。下洞村将村民房前屋后卫生、参与集体事务、邻里和睦等日常行为全部纳入积分考核。每一份贡献都能兑换成积分,每月可免费兑换酱油、洗衣粉等生活用品。这把无形的“标尺”,激发了村民自觉行动的内生动力,“争积分、换商品、比先进”成为村里的新时尚,形成了持续不断的良性循环。
舒家村:“和事佬”出马,巧解纠纷“不出村”
村子里难免有些磕磕碰碰,面对家长里短的矛盾纠纷,舒家村挖掘本土智慧,请出了一批“秘密武器”——退休老干部、德高望重的老长辈组成的“和事佬”队伍。
这些“和事佬”深谙村情民意,懂风俗、通情理。他们调解纠纷时,没有冰冷的“对簿公堂”,更像邻里围坐拉家常。在长辈面前,往日的刺头也变得温顺听劝起来,“和事佬”们一句句带着土味气息的开解,几句家常话、几个老典故,常常就能让争得面红耳赤的双方心平气和,轻易解开当事人心中的疙瘩。这种方式大大提高了调解的效率和成功率,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把和谐稳稳地留在了田间地头。
大溪村的景、下洞村的风、舒家村的情,虽然方法各异,却都指向同一个目标:让村子更好,让村民更幸福。他们没有照搬其他地区的成功案例,而是用最贴近生活的方式,解锁了属于自己乡村的“幸福密码”。
来源:红网邵阳站
作者:陈德群
编辑:曾珍
本文为邵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