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一地一县都有名字。名字既有标签属性,也蕴含独特气质。笔者作为城步人,深感“城步”地名二字极美,也由衷佩服古人取名的智慧。
大家都知道城步苗族自治县名的来历,“步者,水陆凑会,水边之城;城者,言有故城,故曰城步”。故城,即唐代武冈城。城步古为楚南极边,又处巫水滨岸,船行至此,行人需舍舟登陆,步入县城。
城步之名,由此得来。古人从上万个汉字撷取此二字,为城步量身打造,乃天造地设,极尽机巧,囊括了山川地理、历史人文,音韵和谐,语意明快,好听好记。翻看字典,再没有其他二字比城步更适合了。
那么问题来了,古时的儒林不过巴掌大,如何敢称“城”呢?诺大武冈,为何独将儒林确立为县治所在地呢?
翻开县志,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至宋熙宁六年(公元1073),儒林作为武冈县治长达400多年。明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城步单独置县,儒林又作为县治。也就是说,作为武冈和城步苗族自治县治所在地,儒林已存续近1500余年之久。
县治,是一县经济文化军事政治的中心所在,是一县最重要的核心区域。城步儒林有何德何能作为一县要塞之选呢?既存在,就必然有合理性。古人绝不是心血来潮,随意所指,而是从交通、地理、物产、军事等方面综合考量后才作出的决定。
唐时的武冈从昭陵郡析出,大体涵盖现在邵阳市的西南六县,无论从地理面积,还是人口规模,都是一个大县的体量。从区域的中心来看,武冈城关镇、洞口城关镇、绥宁长铺子、新宁金石镇都比城步儒林更适合作为县治所在地,儒林地僻一隅,境内山高水远,田地出产贫瘠,与其他地方相比并无优势,但从水路运输和军事安全考虑,儒林称得上是武冈县治的最佳选址。
巫水是当时武冈的交通大动脉,源出城步东面,穿越儒林,流经绥宁会同,西抵洪江,注入沅水。巫水沟通东西,连接南北,往南可抵广西桂林,往北可至武冈邵阳。
盛唐诗人王昌龄的名篇《送柴侍御》: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沅水通波的“波”指的是巫水。王昌龄在洪江与巫水交会之处的沅水之滨,送别好友柴侍御赴任武冈,宽慰好友“赴任之地并不遥远,就是沅水通波之地的城步巫水”。
中国文化有个奇特现象,就是许多送别诗词的故事背景大多发生在码头边、河岸上。李白的“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王昌龄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还真是不胜枚举。
这些码头上迎来送往的诗词,一方面说明当时的交通方式主要靠行舟坐船,另方面说明当时水边之城多数是商贾繁华之地。
王昌龄才高八斗,却一生坎坷,年愈半百被贬至湖南龙标(今洪江市黔阳镇),然而他生性豪迈,广泛交友,饮酒赋诗,寄情山水,为湖南留下许多光芒万丈的名篇佳作。洪江虽偏远,但在湖南也算是富庶之地,“诗家天子”王昌龄在这里渡过了他人生中最美好时光。
洪江,有“七省通衢”之美誉,作为当今中国第一古商城,可想而知当初是何等富庶繁华。而武冈与沅江这条航道和洪江商城相连的唯一运输途径,只有城步巫水。
城步自古高山逶迤,河川纵横,虽是巫水、资江、渠水、浔江四水发源地,但大多礁滩险阻,“少舟楫之便”,不能通航运输,只有巫水可放排乘船下洪江。漫长的封建社会,城步历朝历代没有修建寸桥寸路,仅几条崎岖驿道供南来北往,全靠肩挑背负,民生艰难。
当时的城步,广大山区的木材、桐油、松脂等大宗出产全凭船载水运。民国31年《湖南之木材》记述,“城步木材蓄积量素丰,加之境内之扶城水、边溪水、沙平水等支流专注于巫水,由西北出境,顺流可抵洪江,故木材之运输亦便。”城步木材密集式赶羊流送方式,上世纪五六年代多次在全省经验交流会上发言。由此可见,巫水这条黄金水道,上千年来运输之繁忙。
“高山剁木响叮咚,哥放木排下洪江,洪江爱我排估佬,我爱洪江满姑娘”,这首县境以南都会唱的山歌,就是那个时期苗族群众山上剁木、下河撑排岁月的生动写照。巫水河上的水运繁荣,持续上千年,直到上世纪70年代公路兴起和电站阻断,水运才基本停止。
从我国区划设置来看,交通是首选因素。大家都知道怀化是火车拖来的城市,没有上世纪70年代湘黔和枝柳两条铁路在怀化的交会,也就没有今天的怀化版图。如今,怀化已成为湘黔鄂桂等省区游客和货物的重要集散中心。
古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公路和交通工具,长途运输只能依靠水运。从唐朝的武冈区域来看,没有巫水的便利水运,也就不可能有儒林的县治之选。因此可以说,儒林被确立武冈县治,全凭巫水之功。有了巫水的流动,带动了人员商贸物产的流动,让各种要素进一步交流交往交融,从而推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河流与湖泊相连,湖泊与长江相通,通过船舶水运,可到达我国大部分地区。这在古时的陆地上是不可能的。通过狭窄弯曲的驿路,只能到达周边邻近地区。这也是内陆无法与沿海相比的原因。
水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运输的便利性和经济性。水运不需要修筑道路,只需河道水量充沛就行,是一种最便宜的运输形式,水运货物成本只与船舶装载大小有关。
城步木材等出产经由巫水下洪江,一路航行漂浮可到达武汉鹦鹉洲,然后分运到全国更广大市场。面对山高水长,选择水运通江达海,这既是古人的生存智慧,也是古人的现实无奈。
综观历史发展脉络,一城一地的兴起与交通便利程度密切相关。古时洪江,地处巫水与沅江交会地带,占得河流水运先机,才得以形成古商城,一代洪商名满天下。在古人眼中,水流即是财富,流动即活,水能聚财,滚滚财源,水流向哪里,生意就可做到哪里。
同样道理,放眼今天仍是一样。在海运没兴起前,水运是唯一途径。改革开放以来,粤港澳大湾区背倚内陆,立足沿海,面向国际,开展国际贸易,开启海运新时代,这里不仅是中国经济强劲发动机,也是世界经济版图中最活跃的地区。
我国地理学家将江苏连云港向着云南文山市拉一条直线,将中国一分为二,偏西为陆行区,偏东为水行区,这两个区划各有着不同的地理风貌和经济特色。古代的水行区拥有比陆行区更加开放自由的信息和物质交流,这对于地区文化和政治、经济的促进作用是巨大的。
我们可以想像一下,陆行区人们出行往往骑马坐轿,水行区却是泛舟乘船。特别是在南方水行区的广大山区,人们开门见山,出门爬山,要想经商作贾,还真只有走水路。
回到唐朝武冈这个区划,当时的信息物质交流基本依赖巫水沅江这条水道,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洪江带动。巫水古称雄溪,为武陵五溪之首。洪江发展经数百年沉淀,已成为当时的怀化和武冈这个大区域经济增长极,对该区域的影响力和带动作用十分明显。
综观城步儒林,山环水绕,凭水而建,依水而兴,藏风聚气;巫水既能水运,又是护城河,可作天然屏障,抵御苗瑶起义,护卫县城安宁,可攻可守,可进可退,确实是县治选址的最佳之地。
经过唐代武冈数百年治理营建,县治儒林已有城池气象,阡陌纵横,商贸繁荣,居舍俨然,历史人文在此积淀,苗风苗俗由此绵延。“儒林”之名又有儒雅书香、雅士云集之意,加之素来崇文重教,在此开设多处书院,儒林县治由此变得文兼武备,成为武冈一方重镇。
然而,400年倏忽而逝,宋初县治北迁至武冈城关镇以后,随着经济重心的析出,交通区位的失势,故城儒林后累毁累建,昔日辉煌已不再。两县数百年交流交往交融,让城步武冈一家亲,也由此多了一份历史考据。滔滔巫水西逝,浪花淘尽风流,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岁月如梭,时光如河。今日城步儒林从历史长河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重又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去追逐更加美好的明天,去书写更加璀璨的篇章。
来源:红网邵阳站
作者:肖丁勤
编辑:曾珍
本文为邵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