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颜瑶 摄影 刘峙坚 邵阳报道
“宝庆烙画不仅是我们邵阳的传统文化,它更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地方的民俗,每一幅烙画都是我们与火焰之间的对话。”在邵阳市举行的“非遗贺新春 赶个年味集”元宵非遗集市现场,宝庆烙画传承人——唐文林为现场观众展示了这项非凡的技艺。
宝庆烙画传承人唐文林现场“烙”福娃。
宝庆烙画,源于邵阳,凭借独特的技艺和地方特色,2021年,被列入湖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而唐文林成为了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这一荣誉不仅是对其技艺的认可,也为宝庆烙画的未来传承注入了新的动力。
烙画,或称“烙花”或“火笔画”,是以炭火、油灯、烟灯加热烙铁,在竹木器物表面“烙”出图案的传统美术技法。其独特之处在于,利用火焰这一自然元素作为“笔墨”,以燃烧的铁烙刀代替毛笔,创作出各种栩栩如生的艺术作品。由于其烙画的特殊工艺,火焰的微妙控制和手法的独到使用,使得每一件宝庆烙画作品都具备了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彩绘烙画《红红火火》唐文林、王艳萍作品。
宝庆烙画的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宋代。宋代时,便有“雷纹铜熨斗”作为烙画工具,而清中期及民国年间,烙画技艺在邵阳地区逐渐普及,尤其在邵阳市的廻栏街、高家巷、狮子街等地,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竹簧烙画流派。
宝庆烙画的制作过程,复杂且细致,涉及材料加工、器物制作、设计画稿、雕刻、烙绘五大步骤,共有40余道工序。制作前,首先要挑选合适的竹木材料,特别是竹簧和手工竹纸,它们能与火焰的温度完美结合,使画作展现出强烈的层次感与立体感。接着,工匠们依据设计的画稿,使用各种形状的烙铁头,通过勾、皴、点、染等技法,以不同的烙铁温度和力度在器物表面进行细致的烙刻创作,直至完成图案。
彩绘烙画《盛世金秋》唐文林、王艳萍作品。
其中,雕刻与烙绘的结合,使得宝庆烙画的表现力达到了新的高度。烙铁的炙热能够模仿毛笔的多样笔触,使画面呈现出浓淡虚实的丰富效果。而雕刻工艺则为图案增添了更多的立体感和层次感,令画面更具立体和空间感。每一件宝庆烙画作品,都是火与竹、艺术与技艺的完美结合,充满了生命力和情感。
时至今日,宝庆烙画已经成为邵阳地区的传统工艺之一,受到越来越多艺术爱好者和收藏家的青睐。通过唐文林等传承人的不懈努力,宝庆烙画的技艺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与传播。唐文林的作品曾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杰出手工艺品徽章”,并多次在国内外工艺美术展览中获奖。宝庆烙画不仅是邵阳的文化符号,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珍惜和传承。
来源:红网
作者:颜 瑶 刘峙坚
编辑:戴瑾昕
本文为邵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