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现场。
红网时刻9月17日讯(通讯员 马翔)9月16日下午,由湘中幼专科研处牵头,文学院组织开展的《我的学术研究》学术讲座如期在行政楼一楼大会议室举行。讲座邀请了该校杰出校友、著名楚辞研究专家易重廉教授来校,以“我的学术研究”为题,为文学院全体教职工和现场两百余名同学带来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
“老先生快九十了,真看不出来。”当易重廉刚一出现在教室里,台下师生纷纷报以热烈的掌声。老先生步履虽慢,但精神矍铄,声如洪钟。自1953年毕业于湖南省立第六师范学校(今湖南省武冈师范,合并入湘中幼专)以来,除教育教学工作外,易重廉业余坚持从事社会科学研究,发表了近百篇学术论文,出版了多部专著,在全国楚辞文化研究领域颇具声望。
讲座上,易重廉围绕“我的老师”“我的研究成果《屈原综论》”“我的研究成果《中国楚辞学史》”几个方面,生动讲述了自己如何走进楚辞研究的文学殿堂,以及如何潜心治学的个体经验。易先生以自己阐释的“离骚”含义为例,指出要做研究,先要读透文本。不同于学术界主流对“离骚”的解释,易老先生在反复研读文本的基础上,提出了“‘离骚’即陈述行路的艰难”这一独辟蹊径的妙解,开拓了现场师生的视野。他对《楚史》的“熊无康”与《离骚》的“屈伯庸”是不是同一个人的问题,推翻了曾产生过世界性影响的楚辞学论点,以强烈的创新意识为现场的讲授注入活力。在带领大家重温了自己一生热爱的科研之路后,易老先生告诫同学们,要学会创新、勤奋踏实才能少走弯路。老先生的谆谆教导,恰如秋日里的和风,吹散师生心头的迷雾。
“易老师面对学术的执着、严谨与热情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19级语教专业的刘思微在听完讲座后,被易老师的人格魅力所打动。在她看来,每个人来到这世上都有自己的“天命”抑或称为“梦想”,实现它意味着终生奋斗,意味着直面险阻,但同时也意味着获得至纯的幸福,意味着铸就自身的不朽,易老师做到了。
据了解,本次活动是该校积极开展文化育人、科研育人的又一次生动实践。今后,该校还将继续开展好此类活动,积极将名家“请进来”,将名师“送出去”。同时,以系列科研学术活动为契机,该校即将成立的楚辞与地域文化研究所,也将在文学院落地,充分利用好文学院的学科优势和学术资源,在师范类专科院校中率先树立起一面地域文化研究的旗帜。
来源:红网邵阳站
作者:马翔
编辑:罗倩
本文为邵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