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1日,我和陈邦如兄又来到了这间陋室。
这是深圳市罗湖区布心社区的一处普通民宅,地处深圳市东南,早先,交通不甚便利,去市内要转几次车……
这间陋室很普通,面积不大,才79平米,是老款式的二房一厅,在高楼鳞次栉比的深圳,如此普通的居室都设计得宽敞明亮,而它,却显得仄逼拥挤。
这间陋室,德高望重的两位老人胡文龙教授和林崇德老师,伉俪俩曾经居住了近30年,如今,男主人翁驾鹤西去方十天,林老师孤雁空栖,落寞含悲,时时望着墙上老伴的遗照发呆沉思……
我们心中戚然,哦,这间平凡的陋室,我们曾经来过,来过若干次。邦如兄是林老师器重的学生,彼此来往颇密,而我,当时在《深圳特区报》任特刊部主任记者,以后又在深圳报业集团旗下的《香港商报》担任首席记者,胡林两位研究《草类生物工程》项目,从酝酿初试到成功的十多年间,我曾前来采访,曾多次目睹和聆听两位老人的笑貌音容。
我俩在心中默念着,循梯盘旋,直达5楼,扣响了510房门扉,林老师缓缓起身,开门迎进我们,望着满脸戚容的老师,邦如趋前搀扶,连声劝慰,为破解沉闷悲痛气氛,我回忆起几年前我来斯地斯室的一个片段,那是一个冬日有阳光的下午,屋外尚寒,我来采访胡老伉俪,推门进来,只见胡老斜躺在厅堂的躺椅上,林老师倚在椅边,用手掀动躺椅前后晃动,而窗外的缕缕阳光投射进来,正好在他俩身上,见我讶异,胡老说,甭笑,我们在轮流晒太阳补钙呢……场面温馨极了,至今,仍定格在我的记忆中。
林老师回忆,说胡教授是苦出身,父亲32岁去世,母亲为了抚养年幼的儿女,只得去纱厂上班,文龙是老大,很懂事,如愿考上了南京工学院(现改名为东南大学)毕业后,留校教书30年,1985年调来深圳,作科技推广交流工作,尔后,因颈椎心脏病等原因,55岁就病退了。
胡教授常自嘲,说自己是应早就病死的人,谁知竟又多活了27年,他很知足,常念叨应感谢这个好时代,所以,他心不闲身不息,总想多为社会做贡献,还在十多年前,他俩就瞄准了“秸秆草料利用,转化为食用蛋白质的生物研究”项目,通俗地说,漫山遍野处处可见的荒芜野草和稻田废弃的稻杆,通过一种特别的生物酶激活,让草料细胞破壁,释放出人畜可食的蛋白质,他们项目成功的那次,我来登门,年迈的胡教授胡文龙先生兴奋的像小孩一样,激动地挥舞着手中的国家发明专利证书,不断地给我科普……
胡教授说,世间庞然大物譬如大象、马、牛等畜,并不食肉,都是以食草为生,何以能体型巨大且力气也大,原因是,该畜有能反刍的胃,胃内有助草料细胞破壁的生物酶。
诚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期待能躺在他研究的“超级杂交稻跺”上睡觉一般,胡文龙教授也憧憬,有朝一日漫山遍野\处处蓬生的野草能成为皆为人类的可食之物,他曾对我眉飞色舞,兴奋地说,他研究的酶化剂调和的草粉,可掺入面粉,做成馒头、面条、面包,比例先30%,尔后可添加至50-70%,终可达100%的全草粉,他说,到那时,人类再无饥馑……
胡教授病退后,矢志坚守十多年,熬过多少不眠夜,涉过多少苦难关,不便对外人道,但识货者却大有人在,广州军区后勤部,解放军总后勤部为其提供了极大便利。广州军区原辖富勤公司甚至在广州军区英德军马场划拨了一大片地盖厂房,设计规模化生物科研大楼,准备将此技术用于战时物资供应上,总后下文在全军各部队广泛推广,得知胡文龙教授颈椎严重病变影响后续研究工作时,原广州军区副司令员周玉书中将亲自安排胡教授在广州军区总医院治疗,安排最好医生,为其作了手术。那次,我才进他宅门,他就急不可待地拿出一个特别的颈枕支架,说他能存活,得感谢解放军,感谢周司令。
十分可惜的是,党中央决定终止军队办企业做买卖,所有项目都一刀切,本拟借助草料生物酶化项目大干一场的雄心,随着部队的退出而偃旗息鼓,徒唤奈何。
在世界粮农组织召开的国际会议上,主办方邀请中国的胡教授登台演讲,让参会的联合国官员柯瑞希先生始则惊讶,继之激动……
可惜,东风不与周郎便。因为耿直、慷慨、执着……在社会上商业运作,一直不畅,屡生波折。
胡、林两委老人仅靠退休费生存,平日生活极俭省,胡潜心研究项目,林负责济贫扶弱。曾经,在深圳著名社会慈善家黄南美先生的联系下,他俩慷慨捐助了国内56个民族的56名贫困学生。
如今,斯人已逝,斯事尚悬,忆及思及,我们唏嘘。在胡教授去世前三天,我和邦如前去看他时,他已行走不便,腹胀如鼓,隐约能识我俩,口齿不清,但仍连续几遍地吐出“要坚持……要坚持……”但我们真傻,虽面对凝目对视的老人,我们颔首点头,竟不知这是老人最后的遗嘱、遗言、遗愿。
这间陋室很特别,很不凡,因为,一位中国老人曾在这里研究成功了堪比蜚声中外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的科研成果。虽然,如今喧嚣的都市,每天人群熙攘,个个步履匆匆,鲜有人能静心倾力去听、去运作该项发明成果,但是,它的实在价值,不因时过而境迁,不因人逝而湮没,林老师说,布心社区已列入深圳市政府大规模棚户区改造。去年底,他们就签了拆迁协议,放眼小区,旧式建筑模陈在树木疏影中,缕缕阳光投射在斑驳的墙壁上,青苔附墙,铁窗已锈,不免让我们产生不舍旧室,缅怀斯人之慨。
林老师说,她即日要离开陋室,去往南京,在女儿家暂栖,胡教授临终的嘱咐和牵挂,也是她的心愿,她愿意公开项目配方,让有情怀的人来做市场运作,冀望有朝一日项目取得市场成功,聊以告慰胡翁在天之灵……
哦,陋室即将拆迁,旧址再现新貌,胡教授的久居之地将不复存在,但是,胡教授的心愿,胡文龙先生的精神的火焰,永不熄灭,必将光焰万丈。
暮春三月,春分时季,我们又来到这陋室,缅怀那位简朴低调,情操高尚的老人,心中不舍,不舍……
作者系媒体人,现居深圳
2018年3月23日
来源:红网邵阳站
作者:徐德福
编辑:蔡智果
本文为邵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