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三合街寻觅

  三合街,是湖南省隆回县城的一条陋巷。本不足道,但于我却意义重大。因为,我的童年,有几年是在这里度过的。

  这次,趁母病回家陪护的契机,我去打捞昔时在这里的记忆片断,寻找童年顽蛮的痕迹。

  昔时的三合街,是在旧城的边缘。街外不远处,即是阡陌的农田,有口全城大半人都不能离的“大井”,自井边延伸出一处叫水弄子的青石板铺就的窄窄的便道。因为,挑水的人多,石板路整天湿漉漉的,与此路垂直的则是三合街。与旧时县城主要街道,都是由整条的青石板铺就不同,此街罕有的用泥土河砂石灰夯筑而成,时人称之三合土街。而街两边集居着众多的手艺人家。大部分是些木匠、铁匠、泥水匠……好在当时的铁木加工厂也设在不远处,整天“叮叮当当”地铁锤挥舞,季节性地为农民生产镰刀、锄头和打谷机一类,名曰:支农产品。

  传统的旧县城并不大,区域不足一平方公里,半小时内就能浏览完毕。县城的正街(又唤老街)变化很大,已全都是挑檐黛瓦白墙的徽式民居模样,疑是政府干预过,才能如此规划齐整。

  而三合街,则是与喧嚣的正街相背的僻静之处,商业氛围极淡。与我50年前居住的记忆比对,似乎变化不大,但也不小。往昔的清一色木板铺面也不见了,长约300米的街道两旁,全是红砖砌就的房屋鳞次栉比......

  我在寻找着,搜寻儿时住过的旧屋,在这曾经的方位缓慢辩认。哦,那应是郭名庚老人的祖屋,全是上好的杉木板镶嵌的木结构二层普通民居。

  这位名叫郭名庚的老人是位木匠。到他这辈已届小康,除他亲力干活外,还雇有2-3名徒工帮忙刨凿。郭名庚的居所,承袭了湘地民居的建筑风格,一般屋的进身很长,有将近20米,分为前、中、后三进。前为用做生意的铺面,全部用寸余许厚的整块杉木板凑集。所以,每天早晨开门营业时,要精壮劳力去卸一块块木板。卸下铺板后,门户敞开,临街有一高高的L型柜台,常年戴着瓜皮帽的郭老板,吸吧吸吧的含根长长的水烟杆坐在其内,一天的生意自此开始。屋的中段,辟为库房。地面以厚木方垫上铺就,用以囤货。后厢则为厨炊之地,靠墙筑有一大溜柴火灶。此类木结构建筑,都很结实,但怕失火。所以,每户在房侧都备有石缸,平时,装满了水以备消防之用。

  临近黄昏,好像约好了似的,在各家掌柜的吆喝声中,各家伙计都赶紧去扛那长长的厚铺板,沿着石凿的凹槽,一块块镶嵌碰撞挤紧。于是,铺门一合,一天的营生就此打住。

  那时,我家搬来此地时,郭家已呈頺势,独子郭世长在农业中专毕业后,被分配到怀化泸溪去了,带去了次女秋月,仅剩下大女菊香和三儿豁嘴(又名三块皮)在陪伴老人,郭老板也入了木器社,只能与徒弟一块领取固定工资。估计入不敷出,所以腾出了二层楼,分隔成若干小房间出租。那时,我家没有房产,只能辗转搬迁。这次,就租到了郭老板的二楼。

  记得:在二楼,我们每天踩着叽呱叽呱的木楼梯上下。

        记得:在这不足8平米的狭窄房间内,我的大弟德贵出生了。

  记得:湘地三伏天,很热很闷。署热难挡时,黄昏将近,日落西山时,大人们就齐齐往外大盆倾水,让三合土街面挥散些热气。待到华灯初上时,趁着夜色,纷纷搬出竹椅、板凳和一种用楠竹片成的凉床,一溜溜摆好。各家的顽童们蹦跳着、嘻闹着、雀跃到凉叟叟的凉床上,老奶奶的手中薄扇挥舞着,调度淘气惹事的男童......这时的娃娃们幸福极了,挨着仰面躺下,用手指细数天上的那些整夜也数不清的星星。听着大人们聊家长里短......淘气顽皮的我,时常会故意在下午吃个生红薯,积攒憋闷着,挤在这些娃中间,待到彼此突然寂静时,故意“嘣”地挤出一个响屁,臭得大家捏住鼻子,忽啦一哄而散,当然也少不了要挨大人们的臭骂。

  贫瘠的年代,口粮不足,菜蔬不足,彼此营养自然不足。居民要凭粮票按月供粮,猪肉每月半斤,豆腐票一人一斤。所以,如有哪处飘出肉香菜香,孩子们一定会循踪而去,露出艳羡的馋相。

  不过,街邻们都是和善友好的,鲜有泼妇骂街,如有为难事,会有热心的友邻去劝慰、去帮衬。街巷中,始终荡漾着温馨祥和的气氛。

  我在三合街,如是度过了三年多时光。记得,每逢寒署假时,街邻们都爱看孩子的《通知书》,一般是先喵一眼,下学期是升还是降。印象中,这一街的孩子,个个都很争气,鲜有功课糟糕到要补考降级份儿的。

  倏尔五十年了,时光如梭,我在寻觅着,凭记忆确定在那区域的郭姓杉木铺子已复不在,变换成了砖石结构的楼房了。

  我在周围徘徊,情感复杂。引起了对面正在浣衣的一位中年妇女注意。她起身甩甩沾满泡沫的手,笑问:客从何来?在找哪位?

  我赶忙一股脑说出,她似有触动。笑答:难得你有这份心思的,还来寻找童年记忆。只是不巧,郭姓已全家迁到怀化去了。此屋已卖多年,现是曾姓和彭姓两户分而购之,拆了旧屋改建新的了。

  我心一紧 ,旧屋拆了,应该也将我的童年记忆也抹掉了,至此,已找不到痕迹,何复记忆......

  此女自报“姓王”,其夫绰号“康三爷”,问我识得不?我依稀记得,幼童的康三爷是在正街上的,爱吵爱打架,但一般不会来这偏僻之处的。王姓女人夸我记忆不错,解释说,她的家确实是十多年前才搬来的。她热情请我进屋喝茶落坐,引我看墙上悬挂的一帧照片,说是康三爷遗照,患病去世多年了。

  闻听街友逝去,我不禁唏嘘难受。女人说,她原下放在南松乡下,后回城安排在供销社,康三爷在五金厂搞供销,眼看好日子近了,可他却蹬腿走了,没有享到福呀......

  我向她打听左邻右舍,她索性引我登门去找。真不凑巧,在幼时同庚刘正延家门前,旁边开店的小妹说,他去贵州女儿家了,才走两天,问到隔壁陈玉莲、陈松生,也不在家。

  两位怀抱小孩的年轻女人,见有人引我在找旧友,忙凑来询问。可很失落,彼此的线索不太对号。毕竟,我已年届六十,寻找的是五十年前的踪迹。她们年轻,哪能体会我的心境感受。

  王姓女子若有所思,突地两掌相击说,“这还有一个人,名叫王和平,只可惜,不住在这了”,我忙说“好,好,引我去找...”女子熟门熟路地引我左突右拐,走到一处高楼前,仰脖高喊,楼上有人探头应答。我一看乐了,这就是当年的发小、同为街邻的王和平呀。王也渐老,两鬓染霜,见到我,十分意外,连呼几十年未见了。而我,则喝着他泡的茶,心想,老天毕竟有情,没让我失望,终归找到了昔日的三合街街邻。

                                                                                                                                                                                                                                                                                                                                    徐德福(媒体人,现居深圳)

                                                                                                                                                                                                                                                                                                                             (编辑 李金娟 编审 王龙琪)

 

来源:红网邵阳站

作者:徐德福

编辑:蔡智果

本文为邵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sy.rednet.cn/content/139/2017/0822/41206.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专题
  • 公告
  • 湖南
  • 区县
  • 社会
  • 要闻
  • 政务
  • 企业
  • 房产
  • 旅游
  • 汽车
  • 文化
  • 经济
  • 消费
  • 健康
  • 教育
  • 图片
  • 视听
  • 综合
  • 问政
  • 论坛
  • 呼声
  • 乡镇新闻
  • 精彩视频
  • 新闻H5
  • 滚动新闻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邵阳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