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我在隆回大弟家正准备吃晚饭,一阵清脆的手机铃声兀地响起。
“德福吗?我是王龙琪,我来隆回了,知你也在,快来见个面吃个饭吧……”。
龙琪兄的真诚邀约,我不能拒绝。这几天因料理母亲丧事,我心悲戚,这通电话让我的心境陡然放缓舒坦。
此兄台为人真诚、正直,说话没有官腔高调,很接地气。他曾经为官,乃官至邵阳电视台台长、邵阳市广播电视局副局长、邵阳市文广新局正处级干部、主任编辑。现为红网邵阳站顾问。是位能保持庶民本色,耐得住寂寞,不贪不腐的真正共产党员。龙琪还教子有方,独子现在国内一所著名大学任教。我曾笑称,革命已经成功,龙琪仍在努力。
不一会,龙琪让隆回的同事开着自家的车接我,来到县城一处幽静卫生的小店,坐中还有县委宣传部罗佳成副部长和红网邵阳站蔡智果站长等几位编辑记者,我高兴地见到了久未谋面一别多年的龙琪兄。甫一见面,双方都很激动。
还是龙琪兄嘴快,一股脑翻出了尘封多年的记忆:那是30多年前,我在《新闻图片报》湘中记者站任站长,他在《邵阳日报社》作记者,我俩曾联手采访特别台胞孙铁城先生《娓娓道来话乡情》,还采写现场目击《台商招工见闻》并获奖,采写了邵阳首台客班车开广州《邵阳班车进羊城》,此稿曾被《中国交通报》《羊城晚报》《湖南日报》等多份报刊采用……
光阴任苒,尔后,我背井离乡,辗转长沙、北京、深圳、香港谋生,晃荡折腾了30多年,在香港退休,终老定居深圳。与龙琪见面不多了,但仍常惦记着。
他儿子考上清华大学时,我为他教子有方而高兴。
他儿子去德国留学,听龙琪电话中说,稚儿初出国门,独自办妥了一应手续,我赞叹有其父必有其子……
是的,彼此远隔千里,但我始终关注家乡,关注着挚友,我几乎是分享了他的每一份成功和喜悦。
龙琪当官没有架子,从不摆谱,他喜欢接触社会底层,在《邵阳日报》时,曾写了N多优秀新闻稿件并屡屡获奖;在广电部门,是全省获得湖南省广播电视奖(政府奖)最多者之一,也是邵阳市最先获得湖南新闻奖一等奖、湖南金鹰奖一等奖的主创人员,发表过许多脍炙人口的文章。他曾为行伍,竟又能妙手著文,全凭幼时积攒下的童子功。
这次,我在隆回县城桃洪镇陪侍病重母亲,闲暇时,写了《丹桂街闲聊》发给龙琪求指正。此兄说是好文章,问我愿意让红网刊吗?我回答:率性之作,尚嫌粗糙。如你认可,则都可。岂料,不一会,竟刊发在红网邵阳论坛文化栏目中,我惊讶龙琪兄和红网编辑们的快节奏,敬业精神,真个是与国外及港台传媒同行有得一比。
说来有趣,丹桂街原来并不知名的街弄,经红网宣扬,让许多隆回本土人好奇地去寻去觅。
龙琪兄此次来隆回公事,完毕后,本拟打道返回邵阳。听说我在,就留下了邀约见面,此情此谊,令我十分感动。
席间,龙琪兄郑重地介绍了县委宣传部罗副部长和红网隆回站的几位年轻同行。大家都受龙琪今晚兴奋狂放的感染,虽说菜肴简单朴素,毕竟是家乡本土口味,毕竟是乡谊浓烈,竟频频举杯,庆贺我俩故乡的重逢叙旧。我也忘形感叹:在功利当先的当下,龙琪与我交往,互不算计,轻松交谈,应为不易。这类朋友朴实真诚,应该交,值得交。能与龙琪保持数十年的往来,是我此生的莫大荣幸。
徐德福(媒体人,现居深圳)
2017年8月4日夜急就
来源:红网邵阳站
作者:徐德福
编辑:蔡智果
本文为邵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