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传承文化瑰宝 探索对联魅力——邵阳市第十三中学开展楹联文化进校园活动

微信图片_20250327102903.jpg

对联专题讲座现场。

红网时刻新闻3月27日讯(通讯员 蒋娜 刘菁)“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3月25日下午,邵阳市第十三中学报告厅内,一场以“古代与现代语文教学差异”为引的对联专题讲座,让学生们沉浸在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律中。

中国楹联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湖南省楹联家协会副主席邹宗德通过挖掘本土文化名人事迹、剖析对联历史渊源、互动实践创作等环节,带领学生领略了这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课程伊始,邹宗德以思想家魏源、军事家蔡锷两位邵阳籍历史名人为例,指出二人自幼便被称为神童,一人精通对偶之学,一人则未深修,表现古代语文教学与近现代语文教学的区别,进而引出对联这一古代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对联是汉语独有的艺术形式,也是古人启蒙教育的必修课,”邹宗德表示,“它的诞生,与中华文明的哲学和美学密不可分。”

讲到对联起源时,邹宗德结合古代阴阳学说,阐释“对立统一”观点,并指出桃符为对联雏形。通过分析五代后蜀君主孟昶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一史上首副春联,生动揭示了历史文化与语言艺术的交织——该联因暗含亡国预兆被称为“签语联”,引发学生阵阵惊叹。

此外,东方崇尚对称美的审美传统也被视为对联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邹宗德系统讲解了楹联四大规律:字数相等、意义相关,词性语法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平仄协调,并特别强调创作中需规避“合掌”(上下联同义重复)、“犯重”(不规则重字)等误区。

为帮助学生理解古汉语声调,邹宗德现场示范用邵阳方言诵读入声字,并解释“平仄交替”“平仄相对”的规则。学生们在模仿中感受声调起伏带来的韵律之美,进一步理解了“仄起平收”的规则。“方言是古音的活化石,”邹先生表示,“掌握平仄才能读懂对联的音乐性。”

微信图片_20250327102935.jpg

互动环节,学生踊跃发言。

随后的互动环节将气氛推向高潮。从“一字对”到“三字对”,学生们争相抢答,邹宗德以个人著作作为奖励。有学生以“风”对“雨”,亦有以“千里马”应“九霄鹏”,课堂笑声与掌声不断。“原来对联这么有趣!”一名参与学生兴奋地说,“感觉自己触摸到了古人的智慧。”

本场专题讲座不仅让学生深入理解了对联的艺术价值,更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作为邵阳市诗词楹联教育基地,市十三中在楹联文化特色建设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不断拓展其深度与广度。怀揣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学校致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楹联教育品牌,后续将联合语文教师进一步开展多样活动,将文化自信的种子根植孩子心田,为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贡献力量。

来源:红网邵阳站

作者:蒋娜 刘菁

编辑:戴瑾昕

本文为邵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sy.rednet.cn/content/646947/61/14820512.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专题
  • 公告
  • 湖南
  • 区县
  • 社会
  • 要闻
  • 政务
  • 企业
  • 房产
  • 旅游
  • 汽车
  • 文化
  • 经济
  • 消费
  • 健康
  • 教育
  • 图片
  • 视听
  • 综合
  • 问政
  • 论坛
  • 呼声
  • 乡镇新闻
  • 精彩视频
  • 新闻H5
  • 滚动新闻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邵阳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