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清 鱼予
2月23日,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连续发出的第十三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重视一以贯之,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持续加力。抓好“三农”工作,对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不仅是着眼于“三农”本身,更为推动“三农”工作全面升级提出指导性意见。
实现新的跨越,需要有新的动力注入。动力从何而来?这就需要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大力发展富民产业,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改革”二字是突出亮点。以“三块地”,即“承包地”“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为例,既从承包时效,也从注意守住红线和底线,更从完善集体和农民的利益分配关系等方面作出详实的规定,既是保护生态环境,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
同时,农民收入与是否富裕,是观察“三农”成效的又一个重要视角。文中首提“农业新质生产力”,如生物育种技术、无人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数字技术等,这些应用不仅能够有效改变农业生产发展的状况,更会带来传统生产模式的改变,提升发展模式,助力农民增收致富,对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这就需要我们把握机遇,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要抓好顶层设计,从制度层面、政策层面来构建适应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好支持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此外,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归根结底还是人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愿意留在农村、建设农村的这部分群体,更需要我们不断完善相应的培育和发展机制,让他们在农村广阔天地里各展其能、各显身手,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如,通过有计划的培训,让参与农业的劳动者和经营者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知识;紧盯农业重点时节和汛期,组织技术干部深入一线开展技术服务;开展好乡风文明、移风易俗熏陶,不断激发乡村全面振兴动力活力。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聚焦第十三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坚持从农村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尊重农民意愿,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一件一件解决好,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防止好政策执行过程中简单化和“一刀切”,定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奋力续写“三农”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来源:红网
作者:常清 鱼予
编辑:李意一
本文为邵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