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9月2日讯(通讯员 邓星照 肖叶飞 李蓓蓓 吴多梅)9月2日,从邵东现代农业产业园获悉,该园入驻企业邵阳市太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国家评估认证,其动物疫病防控体系达到国家级标准,跻身农业农村部“非洲猪瘟无疫小区”行列。该园位列农业农村部“2025年现代农业产业园”,坚持立足本地资源优势,以玉竹、生猪两大特色产业为核心,创新探索“种养循环、全链融合”发展路径,破解传统农业发展难题,探索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邵东样板”。
太阳农业三联养殖场俯瞰图。
邵东有着“中国玉竹之乡”的美誉,也是“全国生猪调出大市”,成熟的种养体系为产业发展埋下了“黄金种子”。目前,邵东玉竹产业规模持续领跑全国:种植面积达6.7万亩,年产量11.7万吨,加工量占全国总量的75%。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邵东玉竹”多糖含量高达10.36%,凭借过硬品质远销东南亚等10余个国家,出口量稳居全国第一。生猪产业同样实力强劲,年出栏量50万头,建成12个国家级产能调控基地,规模化养殖率超90%,大幅超出全国平均水平,成为区域农业经济的“压舱石”。在空间布局上,产业园科学规划“一核两区一带”格局:核心区聚焦综合管理与精深加工,其中玉竹产储加销中心年交易额跻身全国中药材市场前四,生猪屠宰加工基地年处理能力达60万头;玉竹高产高效示范区、绿色循环融合发展区实现标准化种植与粪肥还田无缝衔接;生猪规模化智慧养殖示范带引入智能饲喂、环境控制等技术,推动产业向集约化、数字化加速转型。
太阳农业三联养殖场妊娠舍。
传统种养分离模式下,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一度制约农业发展。对此,邵东现代农业产业园创新打造“生猪养殖—粪污肥料化—玉竹种植—残渣饲料化”闭环循环模式,让废弃物“变废为宝”,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生猪粪污经专业化处理后,90%以上转化为有机肥用于玉竹种植,不仅让玉竹亩产提升10%-15%、水溶性多糖含量增加20%,还减少化肥用量55%,降低种植成本20%-30%;而玉竹加工产生的残渣,经发酵后成为生猪饲料添加剂,既能减少抗生素使用,又能提升猪肉品质,真正形成“以养肥地、以种促养”的良性循环。为确保循环模式落地见效,产业园建成3处畜禽粪污堆沤场,年产生态有机肥3万余吨;布设21个粪肥监测点,建立“主体收集+集中处理+农户付费”的粪肥还田机制。2024年,园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7%、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3%,成功获评全国绿色循环农业试点县(市)。
从“卖原料”到“创品牌”,从“单环节”到“全链条”,邵东现代农业产业园以“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为抓手,推动产业向“生产+加工+服务”全维度延伸,不断提升产业能级。玉竹产业方面,培育出1家国家级、8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发出玉竹茶、药膳汤包等50余种深加工产品,建成医药产业科技园,加工产值突破40.35亿元;生猪产业构建起“育种—养殖—屠宰—加工”完整产业链,开发腊肉、调理肉制品等20余类产品,加工转化率达85%,有效提升产品附加值。在物流与品牌建设上,产业园依托“南国药都”专业市场、星沙物流园等平台,构建起覆盖全国80%县(市、区)的物流网络,玉竹电商年销售额超3000万元;“邵东玉竹”成功入选“湘九味”中药材区域公共品牌,生猪产品斩获21个绿色食品认证,“线上+线下”“国内+国际”的立体化营销格局已然成型。
邵东现代农业产业园与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校深度合作,建立“产学研”联盟,建成国家级中药材专家服务基地、生猪健康养殖工程技术中心等3个省级以上研发平台,累计获得发明专利30余项,为产业发展注入“智慧动能”。在玉竹加工领域,智能切片机、烘干机的应用让加工效率提升100倍,大幅降低人力成本;在生猪养殖领域,数字化饲喂、疫病预警系统的推广使养殖效率提高30%,实现精准化管理。同时,产业园加速推进智慧农业建设,搭建数字农业综合服务平台,部署500余台(套)物联网设备,实现玉竹种植、生猪养殖全程可视化监管。目前,园区高标准农田占比达51.35%,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3.55%,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超65%,科技赋能成效显著。
发展现代农业,最终目的是让农民受益。邵东现代农业产业园坚持以农为本,创新推出“八种联农带农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就业、订单收购等方式,让农户深度嵌入产业链,共享产业发展红利。天宏药业等企业与1.2万户农户签订玉竹种植订单,保障农户稳定收益,种植户户均年增收1.8万元;宝东农牧等企业积极吸纳脱贫劳动力1400人就业,人均月收入达2600元,助力脱贫群众稳定增收。2024年,园区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平均达18.98万元,85%的农户通过“租金+薪金+股金”实现多元增收,真正实现“产业兴、农民富”。
来源:红网邵阳站
作者:邓星照 肖叶飞 李蓓蓓 吴多梅
编辑:曾珍
本文为邵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