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隆回县司门前镇:多维发力破题秸秆处置,绿色实践绘就乡村振兴新景

红网时刻新闻9月24日讯(通讯员 姚慧)金秋时节的隆回县司门前镇,金色稻浪翻滚后留下满田秸秆。如何让这些“丰收废弃物”变废为宝,既守护蓝天净土,又为农业绿色发展赋能?今年以来,司门前镇以“系统化布局、全链条推进、精准化监管”为思路,多措并举推进秋季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在破解秸秆处置难题中探索出一条生态效益与农业发展双赢的新路径。

党建领航筑根基,责任闭环抓落实

秸秆综合利用,思想引领是前提,责任落地是关键。司门前镇党委将秸秆处置工作纳入乡村生态振兴重点任务,积极构建“镇党委统筹、部门协同、村组落实、党员带头”的四级责任体系,明确各环节任务清单与时间节点,确保工作推进不跑偏、不脱节。

针对公路沿线、大田大坝、景区周边及集中村寨等重点区域,该镇依托片组邻“三长制”,将秸秆露天禁烧管控责任细化到每一名组长邻长,实现“地块有人看、问题有人管”。同时,充分激活党员先锋力量,通过“主题党日+田间实践”模式,组织党员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发放《禁止露天焚烧秸秆告知书》《秸秆综合利用倡议书》2000余份,张贴宣传海报300余张。党员们一边讲解秸秆还田增肥、打捆离田创收的实例,一边带头参与秸秆清运,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行动,让“禁烧护生态、利用促增收”的理念深入人心。

多方协同聚合力,全链赋能提效益

“以前秸秆要么烧要么堆,现在合作社上门收割、粉碎还田,政府还补农机钱,既省事又划算!”石山湾村农户看着田间忙碌的农机,笑着算起“生态账”。司门前镇深知,秸秆综合利用离不开专业力量支撑,为此主动“牵线搭桥”,联合水牛等本地专业合作社,打造“收割—粉碎—还田—打捆”全链条服务模式。

合作社投入4套先进农机设备,在水稻收割时同步开展高茬粉碎还田作业,粉碎后的秸秆均匀覆盖田间,不仅减少化肥使用量,还能改善土壤团粒结构,为下一季作物生长埋下“肥力伏笔”;对于不适宜还田的秸秆,则通过打捆机集中回收,用于饲料加工等,实现“变废为宝”。为降低合作社与农户成本,该镇积极落实农机补贴政策,有效激发市场主体参与热情。此外,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组建“专家服务队”,深入各村开展农机操作、秸秆还田技术培训,累计培训100余人次,让农户“懂技术、会操作、能受益”。

科技赋能强监管,铁腕执法护生态

“通过无人机巡查,能清晰地看到田间是否有焚烧痕迹,实现全天候、无死角监控。”司门前镇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工作人员介绍。为严防秸秆露天焚烧,该镇创新“科技+人工”监管模式,一方面运用无人机对全镇农田开展常态化巡查,每周巡查频次不少于3次,发现焚烧苗头及时通过村级微信群、电话等方式预警;另一方面组建由镇执法大队、环保站、村干部组成的专项巡查小组,累计出动执法车辆30余次,采取“白天巡查+夜间突查”“重点时段蹲守+全域排查”相结合的方式,对重点人群、重点区域开展精准管控。

截至目前,该镇共发现并现场整改秸秆焚烧行为20起,对3个工作落实不到位的村进行通报批评,形成“发现一起、整改一起、警示一片”的震慑效应。严格的监管不仅守住了“零露天焚烧”底线,更保障了秸秆综合利用效率——如今,司门前镇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保持在95%以上,昔日的“秸秆难题”已成为推动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加分项”。

从“一烧了之”到“多元利用”,从“被动禁烧”到“主动参与”,司门前镇以实打实的举措,让秸秆综合利用成为乡村生态振兴的生动实践。下一步,该镇将继续探索秸秆资源化利用新路径,让“生态绿”持续赋能“乡村美”“农民富”,为绘就新时代乡村振兴画卷增添更多亮色。

来源:红网邵阳站

作者:姚慧

编辑:曾珍

本文为邵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sy.rednet.cn/content/646943/68/15307122.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专题
  • 公告
  • 湖南
  • 区县
  • 社会
  • 要闻
  • 政务
  • 企业
  • 房产
  • 旅游
  • 汽车
  • 文化
  • 经济
  • 消费
  • 健康
  • 教育
  • 图片
  • 视听
  • 综合
  • 问政
  • 论坛
  • 呼声
  • 乡镇新闻
  • 精彩视频
  • 新闻H5
  • 滚动新闻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邵阳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