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先“声”夺人 湘超回响——《资江谣》如何唱响一座城的灵魂

红网时刻新闻9月11日讯(通讯员 莫杰)当体育遇上文化,当赛事融于城市,一首由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著名词作者杨文国作词,著名音乐创作人、启音音乐工作室主理姜劭轩编曲,CCTV星光大道2023年年度十强、海南省演艺集团音乐剧演员、海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陈亚楠演唱的邵阳城市形象歌曲——《资江谣》悄然诞生,为湘超联赛邵阳赛事注入独特的文化灵魂。这首为湘超联赛量身打造的邵阳形象歌曲,远非简单的宣传曲,而是一座城市的文化自觉、一份乡愁的艺术表达、一次集体情感的精神共振。它用音乐的丝线,将文化传承、精神气质、情感共鸣与文旅发展精巧编织,绘就了一幅声情并茂的“邵阳印象”。

从符号到认同:文化赋能塑造地域特色IP

《资江谣》是一张用音符绘制的文化地图,精准锚定了邵阳的文化坐标与历史经纬。开篇“双清亭月光,碎在资江上”,以极具画面感的意象瞬间唤醒邵阳人的集体记忆——双清亭的飞檐翘角与资江的粼粼波光,构成这座城市最动人的光影交错。而“铁打宝庆的故事”不止于历史典故的引用,更塑造了一种文化性格:如铁之坚,如城之固,这种刚毅坚韧正是足球运动最需要的精神品质。

歌词中精心布设的文化符号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醇香四溢的湘窖酒、古韵悠长的西湖巷、色彩浓烈的滩头年画、服饰绚丽的花瑶姑娘、丹霞映照的崀山橙园……这些符号不是简单的堆砌陈列,而是有机融入了诗歌的意境流转中。“湘窖酱酒香,醉了西湖巷”让物质遗产与生活场景相映成趣;“滩头年画里,花瑶姑娘巧梳妆”则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再现。这种符号的密集呈现,实质上是在构建一种文化认同的“密码体系”,通过传唱让每个邵阳人都能从中解读出自己的文化身份。

对湘超联赛而言,《资江谣》提供了超越竞技本身的文化附加值。当球员在绿茵场上奔跑,场下回荡的是资江的水声、崀山的鸟鸣、花瑶的银铃,体育赛事由此升华为一场文化展演。球迷的呐喊不仅为进球喝彩,更是为一种文化认同欢呼。这种“文化+体育”的深度融合,使湘超联赛区别于其他赛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IP——既是体育的竞技,也是文化的盛宴。

从历史到当代:精神共振凝练共同气质

《资江谣》的深刻在于,它不仅是风景的描摹,更是精神的溯源。歌曲巧妙提炼了城市与球队共有的精神气质,实现了从历史到当代的价值传递。

“铁打的宝庆”这一的意象,既是对邵阳作为历史上军工重镇的真实写照,也是一种精神隐喻——坚韧不拔、威武不屈的城市品格。这种品格与足球运动需要的顽强拼搏、永不放弃的体育精神形成天然契合,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的精神纽带。

“魏源觉醒的眼光,穿越百年的沧桑”一句,引入了邵阳先贤魏源这一重要文化符号。这位“开眼看世界”的先行者,其开放包容、勇于创新的精神,正是当代邵阳人与球队应有的胸怀:既扎根本土,又面向世界;既传承传统,又拥抱创新。“打火机的光照亮着五大洋”以邵阳特色产业为喻,暗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哲思,与体育比赛中以弱胜强、点燃激情的精神体验相得益彰。

“邵阳啊邵阳,热血沸腾的地方;蔡锷故里星火闪亮”,直接将历史英雄气概转化为当代奋斗激情。蔡锷将军的爱国精神与革命热血,通过音乐的桥梁,自然流淌进每个球员的血脉中,使每场比赛都成为精神传统的当代延续。这种精神层面的共鸣,让球队真正成为城市的精神代言人,让体育竞技成为城市气质的生动展演。

从乡土到赛场:情感链接实现共情传播

《资江谣》最动人之处,在于它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情感链接机制,实现了从乡土情到赛场情的无缝转换。

歌曲采用童谣式的抒情方式,如尾声部分“童谣轻轻唱,青石板上晃”,触动了人们心底最柔软的乡愁。这种情感不设门槛,无论是否邵阳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情感投射点。当旋律在湘超赛场响起,它便成为连接五湖四海的情感纽带,让每个观众都成为“情感共同体”的一员。

歌词的情感层次丰富多元:有对历史沧桑的缅怀(“双肩塔珍藏着邵阳的过往”),有对自然风光的赞美(“雪峰云朵如思念般绵长”),有对家乡特产的自豪(“橙香漫山岗”),有对时代发展的赞叹(“高铁呼啸过,奔向新远方”)。这种情感的立体建构,使不同年龄、背景的受众都能找到共鸣点:老人听到回忆,青年听到活力,游子听到乡愁,投资者听到机遇。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歌曲对传播规律的把握。“祁剧新韵,抖音刷屏忙;歌坛新秀,世界美名扬”这几句,不仅内容上体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本身也是一种传播策略——期待通过新媒体实现裂变传播。这种设计使《资江谣》超越艺术作品范畴,成为一个精心策划的传播节点,通过情感内容引发分享,实现从线下到线上、从本土到全球的涟漪效应。

当湘超球迷齐声高歌,当游子通过短视频分享乡愁,当游客因歌而动前往邵阳,一个基于声音的情感共同体便悄然形成,实现了从体育热情到乡土深情的共情传播。

从赛事到文旅:产业融合延伸品牌价值

《资江谣》作为专门为邵阳湘超量身定制的邵阳形象宣传歌曲,歌曲本质上是一张“有声的文旅地图”,全方位展示了邵阳的旅游资源:自然风光(资江、崀山、雪峰山、天子湖)、人文景观(双清亭、双肩塔)、文化遗产(滩头年画、祁剧)、现代产业(打火机、湘窖酒业)、美食特产(橙子、油茶)、民族风情(花瑶)。这种展示非生硬推介,而是艺术化的植入,通过诗意表达潜移默化地激发旅游欲望。

“奔跑吧邵阳,追赶好时光”一句,巧妙将体育意象转化为发展隐喻,使湘超联赛不仅是竞技平台,更成为城市营销的契机。通过赛事吸引的关注度,可自然引流至文旅资源,实现“体育搭台,文旅唱戏”的效益最大化。

《资江谣》还预示了一种新型文旅模式——“听歌旅行”。受众因喜爱歌曲而对歌词中的地点产生兴趣,最终转化为旅游行为。这种模式已有成功先例,如《成都》之于成都旅游,《澎湖湾》之于澎湖观光。《资江谣》具备类似潜力,用细腻的歌词为听众绘制了邵阳的听觉导览图。更重要的是,歌曲为邵阳创造了独特的“声音地标”——人们可通过聆听和传唱来体验和分享邵阳文化。这种听觉识别比视觉标识更具情感渗透力,能更深刻烙印于记忆,形成长久的城市品牌效应,最终实现文旅融合的乘数效应,将赛事关注转化为城市发展的持久动力。

在全球化与在地化交织的今天,真正有力的城市营销,不是生硬的宣传推介,而是真诚的文化表达与情感共鸣。唯有如此,才能让一座城市真正走进人心,成为人们心之所向的精神原乡。

《资江谣》,它超越了常规宣传歌曲的范畴,构建了一个基于声音的文化认同空间。在这里,历史与现实对话,个人与集体共鸣,乡土与世界相连。它通过文化赋能强化认同,通过精神共振提炼气质,通过情感链接实现共情,通过文旅融合延伸价值。

当湘超的哨声响起,当《资江谣》的旋律在球场飘扬,我们见证的不仅是一场体育赛事,更是一座城市的自我叙事与集体庆典。这首歌曲告诉我们,体育的最高境界不仅是胜负之争,更是文化传播与情感连接;城市营销的最佳方式不仅是硬件推广,更是软性渗透与情感共鸣。

资江水长流不息,如同邵阳的文化血脉绵延不绝;湘超联赛激情澎湃,如同城市的发展脉搏强劲有力。《资江谣》作为二者的艺术纽带,让我们看到了文化、体育与城市发展融合的无限可能。在这歌声中,我们听到的不仅是对一座城的赞美,更是一种基于文化自信的地域认同建构,一种通过集体记忆与共同情感凝聚而成的“声音共同体”的诞生。

陈亚楠

CCTV星光大道2023年年度十强,海南省演艺集团音乐剧演员、

海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海口旅文推介官、开心麻花音乐剧、话剧合作演员、黑龙江省铁力市文化旅游公益形象大使。音乐教育硕士,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上海戏剧学院,CCTV1、CCTV3《夏日星光夜》《嘉年华春晚》《星光大道》常驻嘉宾。荣获High C中国青年男女高音声乐大赛金奖等。拍摄作品有:电视剧《那小子不可爱》《繁华似锦》等

姜劭轩

音乐创作人、编曲,启音音乐工作室主理人。双清区政协委员,民进邵阳市文艺支部副主委,双清区音乐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创作与制作的原创作品200首以上,录音与指导演唱的歌曲1000首以上。其中作曲与编曲的原创音乐作品获部级以上奖励3项。

附:

《资江谣》

作词杨文国

(主歌1)

双清亭月光,碎在资江上;

铁打宝庆的故事,翻开了又一章。

双肩塔珍藏着邵阳的过往,

湘窖酱酒香,醉了西湖巷。

(副歌)

邵阳啊邵阳,梦想启航的地方;

雪峰云朵如思念般绵长。

滩头年画里,花瑶姑娘巧梳妆;

崀山红霞下,橙香漫山岗。

(主歌2)

天子湖碧浪,染红了斜阳;

魏源觉醒的眼光,穿越百年的沧桑。

打火机的光照亮着五大洋,

高铁呼啸过,奔向新远方。

(桥段)

啊呀嘞~龙山雾海白茫茫;

啊呀嘞~油茶碗里乡愁酿。

祁剧新韵,抖音刷屏忙;

歌坛新秀,世界美名扬。

(副歌)

邵阳啊邵阳,热血沸腾的地方;

蔡锷故里星火闪亮。

资江日夜唱,千年古城换新装;

奔跑吧邵阳,追赶好时光。

(尾声)

紫薇花开时,燕子归画梁;

童谣轻轻唱,青石板上晃。

千里资江流水长,

资江两岸是故乡,是故乡。

来源:红网邵阳站

作者:莫杰

编辑:曾珍

本文为邵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sy.rednet.cn/content/646943/55/15273453.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专题
  • 公告
  • 湖南
  • 区县
  • 社会
  • 要闻
  • 政务
  • 企业
  • 房产
  • 旅游
  • 汽车
  • 文化
  • 经济
  • 消费
  • 健康
  • 教育
  • 图片
  • 视听
  • 综合
  • 问政
  • 论坛
  • 呼声
  • 乡镇新闻
  • 精彩视频
  • 新闻H5
  • 滚动新闻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邵阳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