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8月11日讯(通讯员 魏国中 孙粤霄 陈攀)在隆回县司门前镇南部,金水河如一条碧绿绸带,蜿蜒穿过群山环抱的学堂湾村。这里是“睁眼看世界”的近代思想家魏源的诞生地,也曾见证1935年红二、六军团长征途经时的嘹亮号角。如今,这座浸润着文化历史和红色基因的村落,在村党支部的坚强引领下,以“农文旅”深度融合为路径,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勾勒出动人的新图景。
农业筑基:让田间地头结出硕果
学堂湾村立足当地土壤与气候特质,带领村民大力发展富硒水稻、冬季油菜、辣椒育秧等特色种植产业,让880亩耕地焕发新生,成为村民的“致富田”:500亩富硒水稻基地采用生态种植模式,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300亩冬季油菜基地既产优质菜籽油,春季又化作金色花海成为景观;80亩辣椒育秧基地培育的种苗,除供应本村外还远销周边乡镇。
为提升产业质效,村里邀请农业专家进行现场指导,引进优质品种与先进种植技术,同时拓展电商平台、农产品展销会等多元销售渠道,让富硒大米、菜籽油等特色农产品走出大山,切实增加了村民的收入。在党员的示范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投身到特色产业的发展中来,共同铺就致富路。如今,稻田里生长的不仅是粮食,更是致富希望。
魏源故居。
文化铸魂:让思想光芒照亮乡土
作为魏源故里,学堂湾村深挖自身文化底蕴,围绕魏源文化,精心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党建品牌。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魏源故居为核心,对周边环境进行优化升级,打造集文化展示、教育研学、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党建阵地。故居内增设的魏源思想专题展区,系统陈列《海国图志》等著作复刻本,通过多媒体等方式生动展现其“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开放理念与“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
“追寻魏源足迹,传承红色基因”研学线路的开发,让文化资源转化为鲜活教育资源。党员志愿者化身讲解员,向访客讲述少年魏源“秉烛夜读”的求学故事、“狗不识主”的治学佳话,让“读书修身,交友救时”的家训精神代代相传。
在魏源故居游客接待中心前的村晚舞台上,村民自编自演的歌舞、朗诵等节目巧妙融入了魏源思想。讲解员韩田带来的演讲《让我们一同走近思想家——魏源》,更让历史人物与思想精髓在乡土舞台上焕发生机。欢快的歌舞传递赤子情怀,深情的朗诵浸润心灵,精彩的小品诠释着魏源精神,魏源的思想火种在此代代相传,激励着学堂湾人乃至更多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拼搏奋进。
村晚表演。
旅游拓路:让山水人文引来客流
立足“魏源故里·红色村庄”定位,学堂湾村将红色文化与生态资源转化为旅游优势。官山里的烈士陵园苍松翠柏环绕,1935红军二六军团长征途经此地时牺牲的7名烈士长眠于此,纪念碑在绿荫中矗立,无声诉说着那段烽火连天的革命往事;新建的红色展览馆通过史料实物、场景复原等方式,全景展现长征故事与魏源等历史名人的家国情怀,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
本村联合周边打造“魏源故居—魏午庄故居—枫溪江漂流”精品旅游路线。春日里,千亩油菜花海与古宅相映成趣,秋日里,万顷稻浪翻涌成画,人文与自然交相辉映。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激活了乡村经济脉搏,沿线农家乐炊烟袅袅,土特产品店琳琅满目,柴火腊肉、猪血圆子等乡土美食成为游客念念不忘的“乡愁味道”。
从“上访钉子户”到“全国红色美丽乡村”,学堂湾村的蜕变是党建引领的生动实践,更是农文旅融合注入新动能的深刻诠释。这座承载着魏源思想与红色记忆的村落,正以文化为魂、农业为基、旅游为翼,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绽放出愈发璀璨的光芒。
来源:红网邵阳站
作者:魏国中 孙粤霄 陈攀
编辑:曾珍
本文为邵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