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郑依婷 贾雨函 罗红 邵阳报道
新邵县王家坪村的夏日里,总有一群年轻身影穿梭在村道、菜园与农户家中。他们带着书本里的知识,怀着对乡土的热忱,用脚步丈量乡村土地,用行动回应村民需求——这是邵阳学院乡村振兴促进团的同学们,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书写的“三下乡”故事。
短短半个多月,这支年轻的队伍走访村民500余人,解决实际问题百余件,形成调研报告10余篇。从法律知识普及到产业模式调研,从教育帮扶到生态守护,他们的每一步都踩在乡村发展的需求点上。
牵线搭桥,让青春与乡土相遇
“来之前没想到村里这么贴心,食宿安排得妥妥帖帖,还有村干部带着我们熟悉情况,感觉像回到了‘第二故乡’。”促进团成员小郑的话里满是暖意。
这个夏天,如何让大学生的实践不只停留在“走过场”?邵阳学院提前便开启了细致谋划。6月底,学校就与王家坪村党支部反复对接,摸透村里在法律需求、产业发展、儿童教育等方面的“急难愁盼”;7月初,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特长,量身定制了实践方案——既有法学专业学生参与的普法宣传,也有文学院学子跟进的共享菜园调研,还有师范专业同学负责的儿童安全教育。
王家坪村也报以最热忱的回应:村党支部牵头成立服务小组,协调村民腾出闲置房屋作为实践基地,安排专人对接各项需求;村支书邓雨民更是每天跟着同学们跑田间、访农户,“这些娃娃带着新知识来帮我们,咱得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
7月中旬,12名大学生背着行囊走进王家坪,一场青春与乡土的双向奔赴就此展开。
乡村振兴促进团与王家坪村服务中心的合影。
扎根乡土,在烟火里读懂乡村
“第一次见共享菜园里的菜按‘份’认领,游客既能体验耕种,村民又能增收,这种模式太巧妙了!”在村里的共享菜园,促进团成员围着村民老李问个不停。
脚下沾着泥土,眼里才能看见真实的乡村。同学们很快褪去了初来的生涩:跟着村民学辨认蔬菜品种,蹲在田埂上记录“菜园+旅游”的运营细节,甚至帮着采摘成熟的黄瓜、豆角。“以前在课本里学‘乡村振兴’,现在才明白,真正的产业活力藏在村民的笑容里。”一位队员在日记里写道。
村里的池塘边、资水河畔,也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带着专业检测工具,同学们采集水样、记录数据,为村里的生态保护提供参考;看到河岸有零星垃圾,便自发组织清理,“河小青”的红色马甲在绿意中格外醒目。
针对村里的孩子,师范专业的同学们开起了“流动课堂”:用情景剧讲防溺水知识,拿漫画书教防霸凌技巧,把红色故事编成儿歌——孩子们追着喊“小老师”的声音,成了村里最动听的夏日旋律。
团队成员询问当地村民共享菜园运营模式。
青春作答,把学问写在大地上
“家人们看过来!这是王家坪村的生态蔬菜,刚从地里摘的,带着露水呢……”夜幕下的孔雀滩露营基地,同学们架起手机直播,镜头里的村民忙着打包订单,屏幕上的点赞数不断跳动。这场助农直播,让村里的农产品一夜之间被更多人知晓。
法学专业的同学们则把“法庭”搬到了村头。他们整理出《农村法律手册》,用当地方言说案例:“张叔,您儿子在外打工,要是老板拖欠工资,咱可以这样维权……”通俗易懂的讲解,让村民们捧着手册舍不得放下,一天就发出去200多本。
团队成员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普法。
从帮老人识破AI诈骗的“情景模拟”,到给共享菜园提的“电商销售建议”,再到为孩子们设计的“安全课程表”,同学们的实践清单越来越长。“以前觉得自己学的知识‘不接地气’,现在才发现,只要肯沉下去,专业能解决真问题。”队员小覃的感慨,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
在王家坪的日日夜夜,这群年轻人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真心服务村民。他们或许带来的改变不算惊天动地,但正如村支书邓雨民说的:“这些娃娃像一缕清风,吹来了新想法,也让我们看到了乡村的未来——有年轻人在,就有希望在。”
来源:红网邵阳站
作者:郑依婷 贾雨函 罗红
编辑:曾珍
本文为邵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