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外地媳妇”扎根石榴村的幸福密码

红网时刻新闻7月28日讯(通讯员 苏文婕 李雨轩 关俐婧)近日,邵阳学院文学院孝善文化传承团走进洞口县高沙镇石榴村,在走访调研中发现,这个曾以劳动力外流为主的村庄,正因土地流转和合作社经济焕发新生。而“外地媳妇”田秀兰的故事,成为传承团观察这一变化的生动窗口。

“以前在广东打工,孩子成了留守儿童,心里总不是滋味。”田秀兰笑着擦拭积分超市的货架。如今,她的生活因石榴村的土地流转政策彻底改变:村里将分散耕地集中流转给合作社,发展规模化蔬菜种植和机械化粮食生产,创造了超市收银员、大棚管理员等岗位。田秀兰通过竞聘成为积分超市员工,年收入超3万元,“钱不少挣,还能照顾老人孩子”。

图片1.png

队员们正在与田秀兰交谈。

像她这样的受益者并非个例。石榴村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将全村110.13公顷土地统一流转经营,村民既可参股分红,又能优先就业。“‘石榴模式’让村民腰包鼓了起来。”石榴村书记尹邦忠介绍,去年人均增收超8500元。此外,农户还可将土地经营权出租给企业,按年收取租金。合作社引进全自动碾米机、插秧机等设备,推动农业现代化,真正实现“离地不失地,收入有保障”。

图片2.png

石榴村供销合作社内,队员们在调研。

高沙镇深厚的孝善文化传统,也为田秀兰们的选择添了“一把火”。“村里每月评选‘孝善家庭’,积分能换生活用品。”她坦言,公婆年迈多病,回乡既能尽孝,又能靠合作社增收,一举两得。石榴村书记尹邦忠介绍,合作社特意将部分岗位留给需照顾家庭的妇女,“让赚钱和顾家两不误”。

图片3.png

团队成员、指导老师与村委会干部的大合照。

调研中也发现隐忧:合作社岗位多适合中老年,深加工产业链缺失导致对年轻人吸引力不足。目前,石榴村正计划建设蔬菜加工厂,“明年你们再来,说不定能看到更多‘田秀兰’!”尹邦忠书记信心满满。

从“候鸟式迁徙”到“家门口扎根”,石榴村通过土地集约化经营和孝善文化浸润,正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来源:红网邵阳站

作者:苏文婕 李雨轩 关俐婧

编辑:曾珍

本文为邵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sy.rednet.cn/content/646941/62/15160940.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专题
  • 公告
  • 湖南
  • 区县
  • 社会
  • 要闻
  • 政务
  • 企业
  • 房产
  • 旅游
  • 汽车
  • 文化
  • 经济
  • 消费
  • 健康
  • 教育
  • 图片
  • 视听
  • 综合
  • 问政
  • 论坛
  • 呼声
  • 乡镇新闻
  • 精彩视频
  • 新闻H5
  • 滚动新闻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邵阳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