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家明确强调了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并坚定不移地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面对这一宏伟蓝图,我们如何加速推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确保教育强国建设的重点任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如何坚守教育的初心,培养出能够适应并引领未来社会发展的下一代?红网邵阳站特别策划推出《邵阳·书记校长谈》系列报道,专访邵阳中小学的书记和校长,共同探索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邵阳市第十中学操场。
邵阳市第十中学创办于1962年,1989年迁至大祥区西湖路516号,校园占地面积约50亩,建筑面积12000多平方米。学校现有4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300余名,在职教职工184人。
学校以“脚踏实地、志存高远”为校训,以“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全体师生的不懈努力,学校逐渐形成了“乐学乐业、乐群乐天”的校风,“崇德严教、唯美求实”的教风,“博雅博爱、乐学乐群”的学风。这些独特的校园文化,不仅为学校增添了浓厚的学术氛围,更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我们希望每一位学生在全方位发展的同时,都能在学校感受到幸福。”邵阳市第十中学校长付红梅深情地说道。她指出,当前教育中存在“过度”和“不及”的问题,过度的教学负担和不合理的教学方法往往干扰学生的自然成长。因此,学校大胆提出了“适度教育”的核心理念,强调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调节教育的强度与节奏,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这一理念不仅顺应了生命成长的规律,更呈现出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高品质教育。
“校园读书”月活动。
在“适度教育”理念的引领下,邵阳市第十中学在多个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
重塑课堂,奠定“适度教育”基石。学校推出“三自五环”教学模式,倡导自主、自信、自然的教育理念。课前,学生先学先行,预习新知;课堂中,教师以问题引入,引导学生探究点拨,课内进行训练巩固;课后,学生则进行拓展提升,形成完整的学习闭环。
凝练文化,铸就“适度教育”之魂。学校秉承“厚德”精神,通过“四个一”举措,即每月一主题的政治学习、每双周一主题的师德宣讲、每月一次的师德考核以及每年一次的师德考评,不断加强教师队伍的政治素质和纪律意识。
提升专业,夯实“适度教育”之基。学校通过“一核五阶”策略优化教师结构,助力教师从新苗到领航的逐步成长。同时,实施“三借三促”策略,借助校本研训、专家引领和平台锻炼等方式,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五育并举,兴盛“适度教育”之业。学校致力于打造“人人是德育工作者”的全员德育、“事事是德育工作”的全程德育和“处处是德育阵地” 的全方位“三全”德育管理模式,将爱国主义情怀深深植根于每位学生的心中,引领学生全面发展。
心理健康讲座。
与此同时,学校积极响应“双减”政策,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通过开设40多门个性化课后服务,如足球、篮球、动漫素描等,极大丰富了课余生活;学校实行“双通道”“双公示”作业管理,严格控制作业量,有效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此外,学校建设了专业的心理辅导室,并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提供团体与个案辅导,全方位呵护学生心灵成长,营造了一个健康、和谐的学习环境。
“下一步,我校在坚持‘五育并举’的基础上,将着重在阅读教育、劳动实践与体育教育上发力。”校长付红梅强调。她表示,尽管阅读、劳动、体育已被纳入课程表,但其实质性落实仍有待加强。学校将采取具体行动,确保这三项教育内容的深入实施,旨在培养学生终身阅读的习惯、提升劳动实践能力并塑造强健体魄。我们希望通过持续的自我教育,助力学生实现自我认知的提升、眼界的开阔以及内心的坚韧。同时,我们满怀期待,愿阅读之花能在校园内绚丽绽放,让邵阳市第十中学真正成为一个书香校园。
展望未来,邵阳市第十中学将继续秉承“适度教育”的核心理念,坚定不移地深化其实践探索。学校将致力于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并不断丰富教育资源,以矢志不渝的精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力求在教育教学质量上实现全面提升,为学生的全面成长和个性化发展搭建起更加宽广、更加坚实的舞台。
来源:红网邵阳站
作者:刘峙坚 戴林霏
编辑:戴瑾昕
本文为邵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