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8月19日讯(通讯员 童鑫月 邓虹雨 郝嘉毅 罗彬)7月中旬以来,邵阳学院“手绘民族情,支教非遗韵”乡村振兴服务团师生团队一行30人来到绥宁县寨市苗族侗族乡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为期一个月的服务实践中,团队聚焦乡村文旅、民族团结、文化传承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调研,圆满完成各项既定任务。
墙绘诉说民族团结
古色古香的苗饰纹样、栩栩如生的苗族少女、古朴美丽的苗侗古镇……走进邵阳市绥宁县寨市苗族侗族乡,一幅幅饱含传统非遗元素、少数民族风情的墙绘作品映入眼帘。实践团以绿水青山、白墙灰瓦、苗寨少女、蓝色蝴蝶等图案,并附以标语“和羹之美,在于合异”,清新的绿色为主色调,通过生动的画面和简洁的文字,展现了绿水与青山共融、生态与发展共赢。水流灵动,房屋错落,江岸宁静,勾勒出了一幅生态宜居、宁静祥和的乡村图景。经过团队成员的努力,服务团共绘制完成20余面,500余平方米的精美墙绘,提升了乡村的颜值,成功助力了特色乡村建设;还通过这些特色墙绘展示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潜移默化地提升了村民们心中民族团结的意识。
“走出家门就看到这么美丽的画面,心情都变好了!”看着刚刚绘制完成的墙绘,村民们赞不绝口。其中以“蝴蝶”“我爱寨市“苗族少女”等墙绘最受欢迎,许多村民游客朋友们都纷纷自发前来打卡。
设计赋能乡村文旅
实践团立足寨市苗族、侗族历史文化资源,万花茶、蜜柚等农业产业资源,红色文化资源等开展设计助力产业发展的实践。其中,西河风雨桥作为寨市村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历史记忆。团队成员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巧妙地将桥梁的形态与寨市村的自然环境和民族特色相结合,创造出了一个既具有地域特色又兼具现代审美的Logo设计,这一创意举措赋予了村庄新的文化标识,不仅展现了寨市的独特魅力,更传递出了其深刻的历史内涵。实践团将其应用于蓝印花布文创产品的制作上,受到了广大游客和当地居民的喜爱与赞赏。
蓝印承载文化传承
8月6日早上,服务团成员们在当地地标建筑风雨桥上,有条不紊地布置着非遗课堂·蓝印花布展。村民也自发前来帮忙搭梯,协助志愿者们完成蓝印长布的垂挂。从展品的挑选、布局设计到现场布置,每一环节都倾注了服务团的心血和创意。
作为中国悠久历史中的艺术瑰宝,蓝印花布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深厚的文化沉淀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展览现场一系列精心布置的蓝印花布文创产品错落有致的摆放在展厅之中,从生活用品到精巧摆件,每一件作品都生动诠释了蓝印花布的无限可能和艺术魅力。现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村民与游客穿梭于展品之间,或驻足观赏,或轻抚布料,感受着蓝印花布独有的质感与温度。一位游客感叹道:“蓝印花布太美了,每一幅作品都充满了故事!”负责讲解的志愿者耐心地为每一位参观者讲解作品背后的故事与工艺,志愿者的热情与专业赢得了现场的一致好评。
“本次展览团队共制作蓝印花布文创产品200余件,成品均由志愿者带领寨市学校学生完成制作。非遗文化的传承任重而道远。传统艺术只有和现代生活相结合,让更多的人了解蓝印花布的工艺流程,品味到其中的文化魅力,才能让非遗文化活起来、传下去。”团队指导老师李韧说。
脚步丈量乡村美育
为期一个月的活动,实践团带领80余位乡村留守儿童通过学用非遗、画墙绘、镜头记录生活等,探索乡村美育的新途径。实践团成员充分利用蓝印花、万花茶等非遗项目作为教学媒介,开展了一系列学科教育活动,陪伴孩子们亲身体验蓝印花布、万花茶的制作过程,让他们既直观地了解古老技艺,同时培育了审美和动手能力。
课余时间,志愿者们更是没有闲着,他们带领孩子们参与墙绘组的工作,让孩子们亲手为村庄的墙面添加色彩。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如何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创意,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培养了创造美的能力。墙绘活动成为了连接孩子与村庄的桥梁,让孩子们在参与中加深了对家乡文化的认同和热爱。
“一、二、三,笑”,在寨市苗族侗族乡,当地村民、小孩们对着镜头缓缓竖起两根手指,或热情地和镜头打着招呼,一幕幕爱意的照片被记录在服务团的摄影展上。
这一系列的美育活动,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暑期生活,也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脚步丈量乡村美育的实践,志愿者们与寨市村的孩子们一同成长,共同为推动乡村振兴和文化传承贡献力量。
“甘将韶华献乡村,青春无悔助振兴。”下一步,实践团将继续用青春书写乡村实践故事,厚植民族团结情怀,传承非遗蓝印技艺,在建设和美乡村的大舞台上贡献青年力量。
来源:红网邵阳站
作者:童鑫月 邓虹雨 郝嘉毅 罗彬
编辑:戴瑾昕
本文为邵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