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在长沙市先进能源材料产业链专场活动现场举行了长沙新能源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创新院”)首场对外推介活动,省市有关领导和长沙经开区、宁乡经开区、浏阳经开区、望城经开区、宁乡高新区、岳麓高新区等相关单位负责同志参加活动。
科技创新是城市发展的生命线,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出路,唯有创新才能自立自强、才能创先争优。作为长沙市政府、湘江新区管委会与中南大学合作共建的面向新能源领域进行科技创新的主阵地,创新院自今年4月11日成立以来,始终以“服务国家能源战略体系建设,打造新能源领域科技创新高地”为使命,紧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长沙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为目标,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两手抓,持续汇聚顶尖资源,打造人才引育高地、关键技术创新高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地和科技型企业孵化高地。积极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持续擦亮中南大学作为中国新能源黄埔军校的金子招牌,统筹协调高校、政府、新区三方资源,开展科技项目立项、标准制订、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学术交流活动等工作,助力长沙新能源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与业务拓展,助推行业高质量发展。
按照匹配长沙新能源产业链顶层设计、以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导向和分步设立的原则,创新院初期下设高新技术企业聚集中心、新能源领域人才培育中心、技术创新及成果转化孵化中心等3个创新中心,逐步形成“一个新能源创新院、N个中试基地、X个新能源产业链企业或新技术孵化平台/公司”的“1+N+X”发展体系。集聚资源围绕能源金属提取与循环、先进储能材料与电池、能量转换材料与器件、新能源装备与系统等4大领域开展创新工作。创新院与国家能源金属资源与新材料重点实验室、低碳有色冶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色金属资源循环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先进储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先进电池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协同开展创新工作,着力为新能源行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力争五年内升级成国家级科研平台,成为国内顶尖、世界一流研究院,引领全国乃至全球新能源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
集聚资源,搭建科技创新合作平台
自七月以来,创新院科技创新合作成果丰硕。在新能源装备与系统方面,与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企业瑞达国际集团和湖南中大鼎有智慧能源有限公司分别签署了《先进能源储能战略合作协议》和《下一代新能源智能网联轨道交通系统研发与产业化科技创新合作协议》;在新能源新材料方面,与包括湖南旭麓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在内的5家企业分别签署了《有机太阳能光伏材料和器件科技创新合作协议》等产学研合作协议,与湖南江冶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中资稀土永磁机电科技有限公司分别签署了《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装备产业化战略合作协议》和《新能源领域永磁机电应用产业化战略合作协议》。这些科技创新、产业化项目与创新院的平台发展方向高度契合,具备技术装备领先以及良好市场前景,符合长沙市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需要。创新院还同步开展链上高新技术企业走访调研15次、达成后续专精特新企业合作意愿10家,持续服务行业高质量发展。
创新驱动,提升核心竞争力
因国内超级电容器用电极材料无法满足高能量密度要求,价格受国外垄断制约,严重阻碍了超级电容器在我国民用市场的普及。为破解这一困局,创新院特聘中南大学能源学院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系主任刘刚教授,牵头承担《超级电容碳基电极材料研发》重大课题研究,其团队研发的煤基超级活性炭在比表面积、灰分含量、孔容、振实密度、含氧官能团和比电容等关键指标方面超越了进口产品,在脱灰、活化方式、活化剂开发、掺杂等生产工艺环节拥有多项独创技术,制备工艺具有环保节能等特点,团队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有望解决行业技术瓶颈,实现电容炭国产化,未来市场容量将高达100亿级规模。
在柔性光伏发电关键材料领域,创新院受聘教授邹应萍课题组提出A-DA'D-A分子设计策略,采用该策略设计的受体光伏材料6次打破世界纪录,柔性薄膜光电转换效率达到同类型产品世界第一。该课题组设计合成首个A-DA'D-A型小分子受体,在此基础上发展的明星受体光伏材料Y6将有机太阳能电池效率全面提升15%以上,单结有机太阳能电池效率超过19%,叠层有机太阳能电池效率超过20%,有机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效率超过24%,在高效有机太阳能电池光伏材料方面该课题组拥有20余项核心专利。
标准引领,掌握行业话语权
湖南省是全球轨道交通产业集群高地,除传统优势产品如地铁、高铁、城轨和智轨外,由国防科技大学参与研发的磁悬浮系统正逐步成为湖南轨道交通产业集群的一张新名片。创新院依托中南大学轨道交通与新能源新材料交叉学科群优势,在新能源装备与系统领域提前布局,由受聘教授廖胜明课题组领衔的中外联合团队与中国中车全力开展下一代新能源智能网联轨道交通系统技术攻关,系统用电完全采用光伏发电,其运行模式采用智能网联架构,是当前国内外中低运量轨道交通系统的全面迭代,真正意义实现零碳轨道交通,产品在未来全球市场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
目前,创新院正在筹建新能源智能网联轨道交通国际联合实验室,邀请国内外专家联合开展技术攻关,着力打造新能源智能网联轨道交通全球标准创新基地,主导制定该项目的国家与国际标准,逐步掌握全球未来轨道交通中低运量细分领域的行业话语权,以创新的思维行动做新能源科技服务产业的领跑者和新质生产力的推动者。
来源:红网
作者:宋剑飞
编辑:戴瑾昕
本文为邵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