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基层”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形成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是坚持人民至上、密切联系群众的生动写照。调查研究要想真正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就要扎根泥土,讲“土”话,走“土”路,用“土”方,这样调查研究才有力、有情。
调查研究要会讲“土”话。“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在调查研究中要真正融入群众找问题寻方法,就不能摆架子,打官腔,说一些“之乎者也”教条八股之言,这样只会与群众渐行渐远。要多说一些大白话,少说一些长名词,多说一些实实在在能实际操作的话,少说一些枯燥乏味的理论。同时也要努力学习“原汁原味”的土话方言,打破与群众沟通交流的语言“篱笆”墙,用当地群众耳熟能详的事例和数据现身说法,用与群众同频共振的“共同语言”获得群众认可,在和群众近距离接触中“沾土气、接地气”,真正把群众摆进去,站在群众角度思考。
调查研究要会走“土”路。“七一勋章”获得者、百坭村第一书记黄文秀翻山越岭,用了两个月时间走访了全村195户贫困户,对每一户贫困户的具体情况了如指掌,为百坭村的成功脱贫打下了基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坐在办公室全是问题,走到基层全是办法,如果在调查研究中,只是“坐而论道”,只能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最终把调查研究做成了“纸面文章”。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多走访调研、多倾听民声、多了解民意,与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与村民坐到同一条板凳说说“掏心窝子”的话,把群众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准,摸准吃透基层一线的真实情况。
调查研究要会用“土”方。“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每个乡镇、乡村、群众都有不同的特性,如果仅仅用“一剂药”治万种病,就会陷入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陷阱,让调查研究的结论出现“水土不服”。“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党员干部要“好问则裕”,甘做小学生,以人民为师,向一些经验丰富的“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求教,努力把“土方子”变成“金点子”,坚持“对症下药”,合理运用适用于当地的方法,因地制宜打造地方特色,更好地带动发展,为群众办好实事。
(作者系邵阳市大祥区委组织部 文旭霞)
来源:红网
作者:文旭霞
编辑:戴瑾昕
本文为邵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