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退役军人创业故事丨 刘存良:军人本色铸初心 种稻养蛙反哺家乡

编者按:红色潇湘,薪火相传。循着红色足迹,广大退役军人在新时代新征程新战场,用一串串坚实脚印,谱写出一曲曲奋斗赞歌,宛如一颗颗星、一盏盏灯、一簇簇火,闪耀在三湘大地,续写着红色华章。红网邵阳站将陆续推出退役军人创业故事系列报道。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创业能手刘存良。

红网时刻新闻10月7日讯(记者 李娟 通讯员 杨松华 谭希晨 尹红云)刘存良家住北塔区茶元头街道兴隆社区,于2001年入伍,2003年退伍。近日,刘存良在长沙湘雅医院检查身体的间隙,一边通过远程视频查看“稻蛙共作”养殖基地里青蛙长势,一边电话了解基地扩建情况。

年初,刘存良突发不适,经检查为髋关节骨头坏死,至少需要住院调理3-6个月。这期间,他除了配合医生的治疗之外,还要忙于基地扩建的事,处理寻找场地、买设备、买蛙苗等大小事宜。创业路上,刘存良虽然屡遭困难,但他像战士一样永远向前。一路走来,足音铿锵。

2003年,刘存良退伍离开部队后,选择了南下打工。他曾在深圳某知名企业任销售经理,年收入达150多万元。2019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毅然选择了返乡创业,希望为家乡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刘存良回到家乡后,看到大面积的土地荒芜,无人耕种,为了荒芜的土地得到利用,他多方考察,引进了养殖青蛙结合种植水稻的生产模式。“利用青蛙捕捉害虫的天性,降低稻田里病虫害的威胁,而且保护了稻田的健康土壤。”刘存良说,通过“以蛙护稻,以稻养蛙”的生态种植,实现一地两用、一水两养、一季双收,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2019年,刘存良投资200多万元,成立了邵阳市佳中良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经营蛙类养殖和农作物种植,主要通过扭转村里闲置土地、雇佣农户务工的方式为群众增收。创业伊始,刘存良就遭遇了滑铁卢,从广东等地引进的4万斤蛙苗因水土不服等原因全部死光,损失高达100多万元。“巨大的投入打了水漂,还拖欠了员工工资、饲料货款,身上如同背负了一座大山。”这对于刚创业的刘存良来说,犹如一个晴天霹雳,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村民们也对此也议论纷纷,但是刘存良并没有放在心上。白天,他一如既然到田里观察养殖情况,晚上研究养殖理论知识。通过大量的学习、实践,刘存良的“蛙稻”共生种养技术不断成熟,终于攻克了摆在面前的难关。“在困难面前不低头,要不怕牺牲敢于担当。”刘存良凭着这股韧劲,使他成为了“养蛙能手”,并建成养殖基地三个,规模达560亩,年生产稻香蛙15万余斤。

刘存良表示他家的青蛙销路很广,除了销往邵阳的各大农贸市场外,也会出售到长沙等地。“水稻更是抢手,不用愁销路,每年早早就被人预定了。”随着“稻蛙共作”产业逐步走上正轨,刘存良带动了更多的村民就近就业,让他们的钱包越来越鼓。“在这里工作,一年也有三四万元的收入,不比在外打工差,还能照顾家的老人和小孩。”基地员工陈明超说,他以后还要跟着刘存良学习“稻蛙共作”养殖技术,在自家稻田里养蛙。

作为一名老兵,刘存良时刻不忘社会责任。2022年,他向所在地茶元头街道和兴隆社区捐赠各类医疗、生活物资2万多元,并主动参与社区健康服务站值守等工作。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诗人所描述的美好田园愿景,如今化作一水两用、粮蛙共赢的乡村振兴图谱。接下来,刘存良希望不断学习“蛙稻”“稻蛙共作”养殖技术,并传授给村民,使之成为农村产业发展的新引擎,奏响独特的乡村致富曲。

来源:红网邵阳站

作者:李娟 杨松华 谭希晨​ 尹红云

编辑:戴瑾昕

本文为邵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sy.rednet.cn/content/646754/99/13115660.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专题
  • 公告
  • 湖南
  • 区县
  • 社会
  • 要闻
  • 政务
  • 企业
  • 房产
  • 旅游
  • 汽车
  • 文化
  • 经济
  • 消费
  • 健康
  • 教育
  • 图片
  • 视听
  • 综合
  • 问政
  • 论坛
  • 呼声
  • 乡镇新闻
  • 精彩视频
  • 新闻H5
  • 滚动新闻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邵阳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