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9月5日讯(通讯员 肖燕)8月30日下午,在邵阳水利遗产管理与保护调研座谈会上,省水利厅副厅长杨诗君对邵阳市大圳灌区水利文化建设工作予以肯定。近年来,邵阳市大圳灌区管理局做实做活水文化,着力以水文化建设助力灌区高质量发展。
因地制宜,保护灌区水文化遗产
邵阳市大圳灌区管理局高度重视、突出重点,积极盘活灌区文化资源。新安飞虹是大圳灌区标志性建筑物,是工程咽喉部位,全长5561.66米。1979年9月,经国内39个单位、70多位与会专家进行工程技术鉴定,一致认为:其长管线、大管径、高水头,自己设计、制作、安装的倒虹吸管,管身与接头无渗漏,在国内外尚属罕见,标志着我国高压力、大口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的设计、生产和安装等技术,已跨进国际先进行列。该工程先后获得国家优秀设计奖,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等奖项,其工程技术列入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材。基于新安飞虹工程的文物保护价值。2022年元月,该工程成功列入湖南省第十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加强新安飞虹工程保护,该局成立了文物保护领导小组,组织专人专班,严格落实文物安全“十不准”、文物安全“十必须”要求,推进保护、利用、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
新安飞虹红星渡槽一角。
新安飞虹管道一角。
主动作为,深挖灌区水文化历史
灌溉工程的发展,见证着前人独树一帜的治水智慧,也滋养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上世纪60到70年代,面对生产力水平低下,物资和技术缺乏等难题,勤劳的大圳灌区工程建设者无私奉献、敢想敢干、艰苦创业,靠着人扛、肩挑、手推、石碾、锤夯等原始作业方式,排除万难,冒风雪、顶酷暑、劈高山、填深谷、建大坝、修渠道、架渡槽、凿隧洞,苦战十四个春秋,群众投工4840万个,1979年5月基本建成大圳灌区并投入运行,结束灌区范围十年九旱历史,载入邵阳水利建设史册。
大圳灌区预制管厂制作的预应力管。
为挖掘灌区水文化,弘扬大圳精神,推动灌区发展,今年4月份至10月份,该局向全局干部职工(含退休、调离人员)、参与大圳灌区工程建设者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诚征相关图文影像资料及实物。同时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大圳精神”表述语,以不断提升新时代大圳灌区形象和品位,丰富大圳人文内涵,彰显大圳特色,凝聚大圳力量,努力开创新时代大圳灌区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征集工作正在开展。
守正创新,传承灌区水文化精神
传承红色基因,才能更好发展。2021年5月以来,该局组织召开“追忆峥嵘岁月、传承红色精神”大圳灌区主体工程建设史报告会,邀请曾任大圳灌区工程副指挥长、市大圳灌区管理局首任局长、九旬老共产党员申季龙讲述灌区红色历史;组织32名新招录的青年员工开展“寻找前辈足迹,当好大圳接班人”实践教育活动;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参与拍摄完成以《大圳之歌》为背景音乐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专题MV宣传片。
大圳灌区知青50周年座谈会。
今年5月,该局举行“传承知青精神、奋进伟大时代”——大圳灌区知青50周年座谈会,赓续“知青精神”,挖掘灌区文化。该局将“修志”作为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出版《大圳灌区志》,细述党的领导下灌区建设、发展的历史与成就。注册局微信公众号,推出内部刊物《新大圳》,加强与中央、省、市主流媒体联系,着力讲好灌区发展故事,凝聚灌区奋进力量。以“十四五”现代化灌区改造项目为契机,做好党建+项目+文化工作,积极推进大圳灌区周家岭示范渠段、东风水管站省级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示范区建设,成效显著。
水文化教育基地规划蓝图。
邵阳市大圳灌区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黄拥军表示,该局正以新安飞虹工程及原大圳预制管厂旧址为基础,拟打造“一核两区多节点”的水文化教育基地,积极推动水文化保护传承,努力开创水文化建设新局面 ,助力灌区高质量发展。
来源:红网邵阳站
作者:肖燕
编辑:戴瑾昕
本文为邵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