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我是界里人丨粟学礼父子:飞檐走壁的岩耳客 一门绝技闯武陵

编者按:张家界有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地貌,绝版的山水,多年来,在旅游发展中争得先机。山好水好人更好,正因为“国际张”的包罗万象,才让它成为世界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在湖南首届旅发大会即将召开之际,红网时刻新闻把镜头对准了那些生于此、长于斯、居于“界”的各行各业的新老张家界人,他们中有扎根张家界近20年的异乡画家,有祖祖辈辈飞檐走壁的岩耳客,还有独创“指路手势”的景区咨询人员……这些人,那些事,和诗意的山水一道,成为张家界独特的风景线。

WechatIMG3.jpg

粟松云在悬崖绝壁上找寻岩耳。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刘璇 摄影剪辑 陈左忆 张家界报道

岩壁上的树叶簌簌落下,脚下就是万丈深渊。

粟松云用力一蹬,腾空而起,落在了岩壁的另外一边。

这一空中飞人般的操作,发生在张家界武陵源袁家界景区。

粟松云这一身好功夫,得自父亲粟学礼的传授。早先,这门古老技艺的运用,是为了采摘一种独特的山野风味——岩耳。

WechatIMG2.jpg

粟学礼父子合影。

绝技傍身 养家糊口

张家界属于砂岩峰林地貌,岩耳,正是生长在这种砂岩绝壁上的一种珍贵黑色地衣食物。

岩耳又叫石耳,古有县志载,“采石耳者以长绳一头束腰,一头绾铁钉,陷石罅中渐移,遇上下亦如之”,“间或偶遇飞虎剪绳,则立成齑粉”。

岩耳因其生长环境的特殊性,多年来,绝壁攀岩成为采摘岩耳的唯一方式。

这套绝技,外人看来惊心动魄,但对粟学礼来说,是他大半辈子赖以生存的技法,已然稀松平常。

粟学礼是土生土长的张家界人,老家在永定区教子垭。他22岁拜师,那个年代,农民除了种田,很少有别的经济来源,采摘岩耳是比较能赚钱的项目。

师父陈永,民国时期就开始采摘岩耳。粟学礼和他同一个生产队,年轻时跟着他往山里跑,渐渐学到一门绝技。

WechatIMG1.jpg

粟学礼望着曾经采摘岩耳的山头若有所思。

张家界风景区,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为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那一年,张家界旅游业刚刚兴起,采摘下来的岩耳送到餐馆,可以卖到3块5毛钱一斤。当时,农民干一天木工,工钱才1毛5分钱。

粟学礼靠采岩耳这门绝技,养家糊口,还供3个儿子读上了书。

应势转型 技艺表演

岩耳含有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是既可入药又可食用的菌类。和肉作羹或炖鸡,味道鲜美,在古代被奉为贡品,有“民间珍品,食中佳肴”的称号。

它们大多长在高山的西北面,阳光、雨水皆充足的地方。“干岩耳硬硬的、脆脆的,一捏就碎,但是一泡水就变得质地柔软,有韧性,很好吃的。”说起岩耳,老汉粟学礼语气也变得柔软起来。

这些长在峭壁上的独特食材,正是因为有了粟学礼这样的岩耳客,才逐渐走上人们的餐桌,成为张家界各大餐馆里的当红菜品。

但岩耳生长周期非常缓慢,年均生长不足一厘米。每次采摘,粟学礼也不过几两的收获。

随着岩耳的减少,在张家界靠采摘岩耳为生也难以为继。头脑聪明的人,便将这一传统技艺转化成了技艺表演,粟学礼父子就是典型代表。

1998年6月12日,粟学礼在乌龙寨景区开始从事攀岩采摘岩耳表演。在500多米高的岩壁上,仅凭一根绳索,表演雄鹰展翅、采摘岩耳、倒挂金钩、飞檐走壁、空中飞人等惊险动作。

如今,儿子粟松云已接过接力棒,继续倚靠这门绝技为生。

WechatIMG5.jpg

粟松云表演攀岩绝技。

粟松云在家排行老二,计算机专业毕业,曾经在广东东莞的电子厂打工。2005年回到家乡跟随父亲学习绝壁攀岩,于2007年正式接班。

那年他22岁,恰好与粟学礼拜师学艺的年纪相同。

如今,粟松云的大哥、三弟如都在安徽黄山景区卖家乡特产姜糖、葛根酥等,只有他一人传承了父亲的事业。

问起缘由,他打趣地说:“因为他们俩胆子小,怕死。”

确实,胆不大心不细,这个事情就做不好。

经过15年,粟松云技术已经非常娴熟。37岁的他,正值壮年,体力、技巧都不在话下,那么,安全变得尤为重要。

粟松云身上的“保命绳”和套在腿上的滑轮,都是粟学礼亲手制作的。

三五年的棕树,大概一人高的样子,粟学礼将棕树皮割下,回家洗净,撕成丝,用力拧成一股绳。根据崖壁高度,麻绳有30米的,也有50米的。滑轮是藤做的,还安装有卡扣。做一套装备,至少需要4、5天。

每次下落,粟松云都要确定结绳的最佳位置,毕竟垂绳下去便难以重来。

做这一行,是拿命换钱,安全要放在第一位。”粟学礼说。

疫情来去 传承初心

“表演现在开始~~!”

8月19日中午,烈日照得人脖颈发烫。在袁家界天下第一桥景点,69岁的粟学礼穿着一件印有“张家界武陵源”的绿色汗衫,举着电喇叭,朝围观的人群吆喝起来。

人们的目光立马被崖壁上悬挂着的一袭黄衣锁定。

粟松云的表演开始了。

这惊心动魄的绝壁攀岩表演,每人收费10元。交了费用的,便可占据一个绝佳观演位置。

那几年,旅游业正旺的时期,粟松云平均每天表演6场,高峰期时,每天表演20—30场,深受到国内外游人的好评。

然而,疫情来了,一夜之间没了游客,以此为生的粟学礼父子无奈只能家里蹲。

“我们别的也不会,能做的只有等待。”去年8月份,张家界疫情最严重的时候,粟学礼父子每天只能在家里睡觉。

随着旅游业的复苏,今年6月份,景区恢复了往日的热闹,人流也慢慢回来了,父子俩的生意回热了。

“你看昨天,挣了830元。”粟学礼打开微信收款记录,展示给我们看。“这还不算什么,生意好的时候,一天有千把块钱收入。”

如今,绝壁采摘岩耳已经成为非遗项目,粟学礼父子也正在申报非遗传承人。“这是我们干了一辈子的活,离不开也不想丢。”

传承下去,是他们最简单朴素的愿望。

(省直宣传文化单位支持首届旅发大会前方工作队红网分队)

相关报道:

我是界里人丨李利峰:这一定是特别的缘分 山水写意“指”爱张家界

来源:红网

作者:刘璇 陈左忆

编辑:秦舷

本文为邵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sy.rednet.cn/content/2022/09/13/11820525.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专题
  • 公告
  • 湖南
  • 区县
  • 社会
  • 要闻
  • 政务
  • 企业
  • 房产
  • 旅游
  • 汽车
  • 文化
  • 经济
  • 消费
  • 健康
  • 教育
  • 图片
  • 视听
  • 综合
  • 问政
  • 论坛
  • 呼声
  • 乡镇新闻
  • 精彩视频
  • 新闻H5
  • 滚动新闻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邵阳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