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4月18日,突如其来的疫情给我们的城市按下了“暂停键”,当人们在温馨的家中等待疫情散去的时候,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身着白衣,夜以继日地奋战在疫情最前线,与病毒争分夺秒,人们亲切地称他们为“大白”。他们都来自一个个普通家庭,他们也有在等待着的父母儿女。没有平白无故的盛世,不过是有人为你挡在前面,红网邵阳站特别推出“战‘疫’日记”,一起走近“大白”的抗疫世界,聆听他们的心声。
邵阳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院感办主任何烈人:
4月18日,疫情突如其来。19日晚21点,疲惫的我准备早点休息,电话突然响起:“何主任,请立即准备5天的换洗衣服,30分钟内赶往体育新城,负责临时搭建的气膜方舱核酸检测基地的院感防控工作”。于是我立即准备,星夜出发。
到达基地的人员中有我院五名护士和市内其他医院三十五名医师、护士、医技及行政人员,还有湘雅三医院感控办的周鹏程主任及与他一块从新化转战邵阳的圣湘生物公司的气膜实验室团队。周鹏程博士是由省卫键委派来支援和督查疫情与院感防控的首席专家,他带着我把方舱的“三区两通道”都熟悉一遍后,就安排我负责这里的院感防控工作。
这个基地满负荷运转能达到日检测3万管的能力,实际日检测2万管,覆盖约40万群众,承担大祥区及北塔区的全员区域核酸检测任务。一进入基地,我立即召集医疗队员们在会议室集合,快速培训他们区分“三区两通道”、在不同的区域如何着装、如何使用防护用品、如何消毒、如何进行手卫生,以确保队员们每日和标本打交道时不会受到感染。气膜实验室工作人员为大家培训了核酸标本预处理流程与扫码录入信息的实操。零点时分,救护车送来三千多管核酸标本,我们四十人分为五个小组,按照二级防护着装分别接收消毒标本、分拆标本、录入信息、转运标本至气膜实验室、医废处理,一直到凌晨三点,我们才忙完回到驻地。
20日,全市三区首次开展全员核酸检测。我们清早赶到基地进行准备工作,但络绎不绝的送标本车流还是让我们手忙脚乱。接收的标本要核对数目、签名、消毒、还要把转运箱消毒后给转运员带回去。哪个环节慢一点,就堵了一排车。采样管(外包装先消毒)先送往生物安全柜进行预处理,需将包装一层层打开,将一个个试管整齐地码进采样架,贴上标识以便检验时识别,并将每根试管上的条码信息录入电脑。预处理后的试管被一批批送入气膜实验室进入检测流程,检测工作由实验室内检验人员完成,前期的预处理流程全部由我们这支队伍完成。这一系列连贯的工作就像一条流水线,每个人都不敢停歇,一个班下来,连身强力壮的男队友都累得穿着防护服直接瘫在地上。脱防护服时,我看到护士小妹妹手套里面被汗水泡得发白的手指头、小伙子们防护服下滴水的内层衣服、消杀人员被消毒液浸透的双脚,长时间弯腰工作以至腰都挺不起来的标本接收员。虽然是极为辛苦的挑战,但他们都毫不在意地说着:“没事的,能挺得住!”
每一轮的三区全员核酸检测标本量巨大,即便我们分秒不停地工作,也还是有大量的标本堆积不能及时预处理,延缓了检测结果出具的时间。因此,疫情防控指挥部不断抽调人手增援。我院增派了一名防护物资调度员,脑科医院、宝庆精神病医院、第二人民医院和多家民营医院也增派医务人员,北塔区、大祥区送来10位志愿者。22日,益阳23人、怀化15人援军到达。力量充实后,我们的流水线一下就顺畅了,气膜实验室的检测时间和结果发布时间大大提前,健康码中显示的“邵阳市方舱(气膜)”就是基地做的检测。
24号晚上,我们接连检测出阳性标本,接收复核标本一直持续到凌晨一点,气膜实验室内检测与复核一直工作到清晨五点。七轮全民核酸检测,我们反复循环了7次。面对可能接触阳性标本的风险,面对高强度工作,队友们都很乐观:“辛苦点不算啥,我们的工作是疫情防控中的一双‘犀利的眼睛’,每天检测得越多,越能筛查到位,越能尽快找出传染源。”
得知我们这种连轴转的工作情况后,各自的单位和社会爱心人士给我们送来了因匆忙出发来不及准备的生活必须物品、营养品、水果,海先生海鲜广场给我们现制了海鲜餐。队友们深情地说:“虽然我们战斗在充满未知风险的方舱,但我们不是孤勇者,我们的身后有强大的党和国家、各级政府,正确的决策让我们抗疫信心满满,有永远给我们坚强支持的单位,有热情善良戮力同心的邵阳民众,有兄弟地市的支援,我们义无反顾战斗在方舱,越是艰险越向前,用‘气膜方舱绿’守护好邵阳人民的健康!”
来源:红网邵阳站
作者:贾星 何烈人
编辑:戴瑾昕
本文为邵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