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退守家乡 走出希望之路——邵阳交通脱贫攻坚的见证者刘新卫

图片1.jpg

通往三和村的水泥硬化路。

红网时刻10月12日讯(通讯员 陈晓锋 李慧兰)一条弯弯曲曲的水泥路,盘山而上,连接着岱山内外,山里的桂丁茶通过这条路运往山外各地,山外的游客通过这里走进来溯溪探险。大新镇三和村从无路可走、村落闭塞、物资匮乏,到天堑变通途、硬化公路进村入户,作为这翻天覆地变化的见证者、亲历者,三和村的刘新卫喜笑颜开:“这是一条村民与外界的连接线,是村民发家致富的大通道。”

走出大山:从3个小时到30分钟

三和村由原岱山村、大禾村合并而成,位于大新镇西北部,离镇政府所在地13公里。该村辖区13.4平方公里,共2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680人。

8月31日,刘新卫的儿子高高兴兴地拖着行李箱坐上汽车,出发前往大学报到。这是刘新卫第三次送走外出求学的子女。尽管儿子没有考上重点大学,但这次看着儿子即将去到他向往的大城市求学,他的心情格外不一样:“女儿上学那会儿,这条路还没修好,外出很不方便。现在路修好了,汽车都能开到家门口了,儿子只需要30分钟的车程就能到镇上。”

而在27年前,刘新卫不会想到一条宽4.5米的水泥硬化路能通到自家家门口。1993年,22岁的刘新卫从邵阳景文中学高中毕业后,便成为南下务工大军中的一员。刘新卫记得很清楚:“当时,父母不同意我出去。为了能走出大山,我偷偷借了200块钱,买了一张到深圳的汽车票。”

第二天,他背上行囊,直奔家门口的大山,“去汽车站,我必须翻过这两座高山,到达桥头,然后再做5毛钱的敞篷车,到新邵汽车站。”当时,他从走出家门,到坐上去往深圳的汽车,他花了约三个小时。

如今,全村人外出不用再跋山涉水,费时费力。

回乡代课:从崎岖山路到平整水泥路

原大禾村是一个有着800余村民的深山村,大禾小学是村里唯一的学校。大禾小学原来是一个教学点,由于学生少,这个教学点差点被撤销。“当时路没修通,有些地方根本没有路,孩子们要到山外的学校读书,要走两三个小时的山路,这对于几岁的小孩来说,是非常艰难的事。”刘新卫说。

图片2.jpg

通水泥路前,这是村民进出大山的唯一一条路。

1999年,学校最后一位民办教师刘自成退休,大禾小学没了正式教师。正月十六,学校几十个孩子没人上课,村干部找到刘新卫,希望他回去代课。面对孩子们的期盼,刘新卫毅然放弃外面的高收入,答应回乡代课。

在刘新卫代课前,也有其他老师去过,但因太偏僻,路太难走了,都没能坚持多久。

图片3.jpg

刘新卫骑摩托车回家,身后这段路是三和村村民出入事故易发地之一。

在家代课的日子里,村里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是刘新卫内心的痛。三和村村民分散而居,最远的学生得走4公里左右的山路,才能到达学校,“碰上下雨、下雪天,学生在路上摔跤是常事”。一天中午,突然下起了大雨。为了保障孩子们的安全,刘新卫在雨停后提前放学。“但张家湾涨水,孩子们回家的路被淹,我们只好将孩子们一个一个背过小溪。”刘新卫说。

一年夏天,孩子们想吃西瓜,他骑着摩托车到十多公里之外的镇上买西瓜。“一路上,我小心翼翼,减速行驶,但走到一个下坡时,车子失衡,我连车带西瓜滚下了峡谷。”刘新卫说,路没修通前,这样的事故经常发生。

好政策带来新希望。2017年年底,全省启动了自然村通水泥路建设,包括三和村在内的3.6万个自然村将修建4.37万公里水泥路,以实现25户以及100人以上的自然村通硬化路的目标。但三和村面积大、人多路长,原本通组公路只能修到村部。包括刘新卫在内的村支两委人员带着全村人的期盼,四处奔走,争取政策。2017年这一天,全村上下振奋人心,自然村通水泥路的施工队进入三和村!大家欢欣鼓舞,“下雨了,我们自己动手搬运水泥等建筑材料,齐心协力清除障碍物。大热天,村民们自发为施工人员端茶倒水,只盼着路快点修好。”刘新卫说。

如今,三和村规划修建的21公里村组水泥公路已全面竣工。人们起早贪黑赶路,肩抗马驮运输已一去不复返。湘潭大学、广西民族学院、中南大学、深圳大学、湖南师大……一个个山里的孩子,通过这条路走出大山,实现求学梦。

坚守大山:从养在深闺到产业发展

帮助孩子们实现求学梦,村民们实现致富梦是刘新卫坚守家乡的动力。

三和村四周是山,山上有漫山遍野的桂丁茶。刘新卫说:“要拔掉穷根,增加村民收入,改变生活现状,发展产业是必经之路。”刘新卫认为,这个养在深闺的桂丁茶,是脱贫致富的希望。

“喝过我们桂丁茶的人,都竖起大拇指说好喝。”刘新卫说。有了别人对桂丁茶的认可,他底气十足,四处联系在外发展较好的亲戚朋友,希望能合伙开发加工桂丁茶,但因三和村地处偏僻,交通极其不便,一些有意向合伙对象认为投资风险大,均摇头拒绝。

图片4.jpg

上山采野生桂丁茶的村民。

尽管屡屡碰壁,刘新卫仍义无反顾。2017年年初,他挨家挨户去请村民上山采茶:“你们只管采,我负责收购,给你们每斤40元-50元。”2018年5月,一位家住13组的村民请刘新卫去收茶。这位村民离他家约有3.5公里远,刘新卫骑上摩托车前往,可途中遇到山体塌方,眼前唯一的通道被堵,他只能徒步前进,他说:“下雨之后的路更加难走了,我深一脚浅一脚,鞋子、裤子沾满泥浆,连屁股都是湿的,走到村民家里,脸上已经分不清是雨水、泥水还是汗水。”那一趟,他收到7斤茶叶。尽管艰难,但在刘新卫的努力下,每年野生桂丁茶的销量在1吨左右。

图片5.jpg

2017年,三和村白水峡谷上的桥拉通,村民们回家路不再险峻。

不久,在交通扶贫建设通组公路利好政策支持下,在三和村白水峡谷上修建了一座公路桥,通往该村80%农户的天堑变通途。同时,村里通组公路的建设如火如荼。看着筑路现场,工人们头顶烈日,机器轰鸣,夜以继日,刘新卫的内心既激动又焦急。通路就是通希望,刘新卫在心里暗下决心,要路通之时,找到桂丁茶的投资者!

不久,湖南兴盛茶叶科技有限公司来到三和村发展桂丁茶产业。目前,公司已流转土地2000亩,种植桂丁茶500余亩,带动40余户贫困户脱贫,每人增收8000余元。

路通了,采茶的村民也越来越多,采摘量增加至现在的每年4吨左右。更多地户外运动爱好者寻幽探险与摄影爱好者来到三和村,村里每年接待游客上万人,白水峡谷被湖南省登山协会评为“十佳”户外活动线路之一。一到周末,刘新卫家里的饭菜就被游客们预定。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老百姓的收入增加,手上的余钱多了,村里一座座别墅拔地而起。刘新卫说:“我的家乡,即将从昔日的省级贫困村,成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来源:红网邵阳站

作者:陈晓锋 李慧兰

编辑:戴瑾昕

本文为邵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sy.rednet.cn/content/2020/10/12/8478748.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专题
  • 公告
  • 湖南
  • 区县
  • 社会
  • 要闻
  • 政务
  • 企业
  • 房产
  • 旅游
  • 汽车
  • 文化
  • 经济
  • 消费
  • 健康
  • 教育
  • 图片
  • 视听
  • 综合
  • 问政
  • 论坛
  • 呼声
  • 乡镇新闻
  • 精彩视频
  • 新闻H5
  • 滚动新闻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邵阳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