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十八洞村是全国精准扶贫村级样板,为更好展示湖湘人民用双手书写追梦小康路上的印记,解读更多“十八洞村”现象,红网派出多路记者,深入多个乡村一线,蹲点采访拍摄,记录精准扶贫以来的乡村巨变。红网时刻新闻推出“扶贫印记”“幸福的炊烟”等融媒体主题报道,让普通大众跟着记者的镜头,感受脱贫攻坚路上,奋斗者们别样的芳华和人与土地根脉相连的深厚情感。
湘黔古驿道上的思义亭。
红网时刻记者 张兴诚 陈雪骅 摄影 陈杰 陈奥男 邵阳报道
最近接了个采访任务,就是深入一线,记录“精准扶贫”以来的乡村蝶变。
在去洞口县宝瑶村的车上,有同事打趣地问道,“你们觉得宝瑶将给我们呈现怎样一番美?”
大家一时语塞,都不知作何回答。虽然在出发前的备课中,知道宝瑶有“全国最美休闲村寨”美誉,但那只是摇曳在文字中的美。毕竟很多时候,文字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带着一探究竟的使命和好奇,此后几日,我们便格外用心去读这个村庄。
诗意之美
夜景下光彩夺目的鼓楼。
耳闻不如目见。在宝瑶,从匆匆的步履中,我们感受到了她别样的气息。
从数年如一日的驻村帮扶,我感受到湖南省财政厅工作队不忘初心、勇于担当的攻坚精神。从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扶贫融合发展的实践中,我感受到村支两委敢想敢干、勇于探索的首创精神。从对逼仄空间的折腾和改造,我感受到宝瑶人自力更生、开拓进取的奋斗精神。
宝瑶,你让我该怎样刻画你的美呢?抽茧剥笋深入究里,我们终于发现一个词可以形容:脱胎换骨。
宝瑶村坐落在那溪国家级森林公园境内,绿水青山与错落有致的村庄交相辉映。旧时宝瑶村为湘黔古道上的茶马驿站,一栋至今残存的驿站,连接着沿途的太平桥、思义亭、碑林等遗迹,见证了村寨曾经的鼎盛记忆。曾经在全国各大影院上映的电影《古道西风》,百分之八十五的场景都来自这里。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只要去宝瑶,当地人会给你介绍,盛唐著名诗人王昌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就作于此。离别之情交融着山水之美,让作者有感而发。
如果你不经意掠过一丝持疑,他一定会带你去看古道边一块岩石,以示“铁证如山”。这个篆刻着“寿”字的石头,相传是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即今黔阳)尉时,路过此地所书。
青山、云雨、明月,“诗家天子”诗中美景是不是描写宝瑶其实不重要,毕竟王昌龄的贬谪地龙标,与宝瑶村同属雪峰山脉,且互为毗邻。当地人言及宝瑶原生态“美颜”时,塑料普通话里难掩激动,每一个字眼都有强大的穿透力和自信。
可能是应了那句“美得让人心动,却穷得让人心痛”,随着320国道建成通车,这个过去有“小南京”之称的地方,由于来往商贾的递减,也就慢慢地变成了雪峰山腹地一个贫穷的所在。2015年前,全村198户共728人,年人均收入不超过2000元,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48户164人,低保户47户,五保户5人,活脱脱一个深度贫困村。
变化之美
千年雌雄银杏树。
面对一穷二白面貌,于2015年4月进驻该村的湖南省财政厅驻村帮扶工作队,团结带领宝瑶村人,利用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美丽经济”,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产业帮扶,在致力打造特色旅游村寨的大道上一路疾驰。
五年来,先后完成全村农网改造、4.5公里通组公路硬化、各院落安全饮水、5.2公里水渠硬化、475米宝瑶河核心段护岸和河心岛建设工程,满足了村民用电、出行、饮水、灌溉、防洪等多重需要。
在中心院落铺设了雨污分流地下管网2500米,建成污水集中处理生态池1个,水环境治理达标。翻建村内危桥洛阳桥,完成村牌楼除险加固及附近的地质灾害整治和垃圾填埋场建设。完成了高标准村级卫生室的新建,显著改善了医疗条件,宝瑶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达到优异等级。
努力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
典雅端庄的鼓楼,平坦开阔的村级广场,宽敞整洁的柏油马路,云雾轻拂漫掩下的特色村寨,生意兴隆的宝瑶生态土鸡养殖合作社,温馨舒适的民宿客栈,慕名前来的游客……如今,从飞檐翘角的风雨桥上放眼望去,收于眼底的是,碧水蓝天,繁花绿树,集美丽乡村、特色产业、观光旅游的“三位一体”脱贫攻略,将幸福与获得写进了村民的日常。
内涵之美
茂盛的植被,造就了宝瑶这个巨大的天然氧吧。
其实,宝瑶之美,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人们长年累月积淀,传承和培育中,它会渐成品质,形成大众化的美学标识,进而激发游客更丰富的想象。
最近,一个口号悄然兴起,这就是,“哪里才是休闲度假好去处?去宝瑶,八九不离十!”。说实话,对于时下层出不穷的旅游口号,我总会半信半疑,因为很多不切实际的促销式广告词,时不时就会毁掉你的认知。
“‘去宝瑶,八九不离十’,还真不是吹的。”如今,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常常会情不自禁地感叹,然后不由自主地给你当起宝瑶的免费代言人:八九不离十,就是宝瑶八大景观、九朵金花(美女)、十大美食。此次宝瑶之行,有幸见识了游客津津乐道的“八九不离十”,同事给出的评价是,“名不虚传、货真价实!”
据了解,宝瑶村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并没有搞大拆大建,而是根据村庄的地理位置、自然禀赋、文化特色、民风民俗等特点,以弘扬民俗文化,传承乡村记忆为主题,致力于文旅融合发展,着力打造八大景观,培育十个妇女创业典型,推出根植于“绿色”的十大美食,让“看得见发展、留得住乡愁”成为现实。
这个现实,也是宝瑶村文旅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
当下,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有了更多的闲钱和时间去游山玩水,看多了美景,也容易审美疲劳。而宝瑶这“八九不离十”,以前于我是闻所未闻,可这次不但一见如故,还居然百看不厌。为何?或许是小众的它们,作为乡村的标配元素,美丽中又有内涵,唤起了你我久违的“乡愁”记忆吧!
试想一下,去一个地方,徜徉在如画景致,然后在色香味俱全的美味落入唇齿的一瞬,咀嚼着可感知的励志故事,你还有什么烦恼与寂寞?人生如此,夫复何求?心里肯定就觉得一切都对了,踏实了。
而让宝瑶人感到踏实的,是这里年复一年扎实的变化。
2016年被湖南省评为“脱贫攻坚示范村”,2017年全村顺利完成贫困村退出任务,2017年9月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019年全村人平纯收入8000元以上,2020年六月被推荐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在一年一个样的蜕变中,宝瑶村这朵天生丽质的瑶寨奇葩,正越开越有质感。
这背后,也是宝瑶人再造一个全新宝瑶的非凡决心与魄力。
从前世的天然姿容,到今生的气质非凡,从坐拥物华天宝却一贫如洗,到“八九不离十”将发展质感写进脱贫实践,我不知道,这算不算对时代大背景下“宝瑶之美”的诠释。我对一个山村美的理解,是融进山水的绿意,是刻在巷陌的整洁,是洋溢在脸上的自信,是民生为上的理念。写到这里,我想起了苏东坡。在绍圣元年被贬谪到惠州时,虽只待了2年零7个月,却处处关心民生疾苦,贏得“一自东坡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的赞誉。
追求之美
别具风味的宝瑶熬茶。
我们在宝瑶一点一滴地寻觅,一边走,一边想。
在这里,有可供欣赏的生活美意,但很多人却有可能经常忽略一个现象,那就是初进村时,那清脆悦耳却略显依稀的读书声。
“扶贫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村支书舒炉宝说,“村子离镇上远,为了让每一个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学,即使全校只有几个学生,我们也要办下去。”或许,这就是对“教育是美丽乡村的基石”这句话最朴素的解释吧。
循声望去,正在对学校旧教学楼进行整体修缮的脚手架业已搭起。表面上看,它只是解决几个孩子上学的困难,但背后,却是对一个村落持久发展的思考,一种对美的赋能和不懈追求。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聚焦“幼有所育、劳有所得、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目标,亮化,兴业,扶智......无论是大手笔,还是小手笔,一件接着一件办,有关民生中琐碎庸常的一点一滴,正在浸融于村民之中,慢慢地转化为一种动能,一种认同,一种追求,化育着宝瑶恒久的美。
几天的踏访结束了,离开宝瑶是在一个心旷神怡的清晨,阳光穿过树叶的缝隙,暖暖地倾洒下来,袅袅炊烟笼罩着静谧的村庄,“精准扶贫”定格下的这片土地,愈发显得妩媚动人。
来源:红网
作者:张兴诚
编辑:戴瑾昕
本文为邵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