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车间。
红网时刻11月4日讯(通讯员 陈晶)提起廖国娟和肖细红两夫妇,住在隆回县易地搬迁思源安置小区的乡亲们纷纷伸出大拇指,“他们是我们乡的能人,承包的“扶贫车间”为我们提供了就业场所,托他们的福,现在不用出远门,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真是太好了。”贫困户罗佩兰高兴的告诉笔者。近日,走进隆回县思源小区,笔者问起脱贫致富典型廖国娟夫妇,问起姐弟制衣厂,乡亲们都知道。今年42岁的廖国娟,是大水田乡龙腾村人,2014年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趁着精准扶贫政策的东风送暖,他和妻子开起制衣厂,起早贪黑任劳任怨,开启勤劳致富的人生路。难能可贵的是,廖国娟两夫妻脱贫致富后,不忘带动贫困乡亲一齐奔走在脱贫致富道路上。
微笑起来 病魔并不可怕
“哒哒哒……哒哒哒……”7月13日,在思源小区“扶贫车间”内,缝纫机踏板声此起彼伏。200余平方米的制衣车间内,38台缝纫机整齐排列,工人们个个忙的不亦乐乎,人人脸上都挂满喜悦,廖国娟的妻子肖细红穿梭在车间中,仿佛就是这个“战场”上的指挥官。别看她这么的精神抖擞,现在的她还是一名癌症病人。
廖国娟从小家境贫寒,自己也没读什么书。成家后儿女双全,两夫妻一直在广东打工,日子也算过得去。可天有不测风云,2010年,妻子在回家途中遭遇车祸,全身大面积被沥青烫伤,在医院住了将近两个月花了三十多万的医药费才出院;厄运并未就此罢手,2014年肖细红体检时检查出患有糖尿病,每年都得定期复查,2016年复查的时候竟被查出患了甲状腺癌,原本幸福的家,从查出癌症的那天起笼罩着凝重,看着日渐消瘦的妻子,想着后续治疗的高额费用,廖国娟欲哭无泪。
“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廖国娟的家庭情况,得到了乡,村两级的高度重视,于2014年及时将他家识别为贫困户,健康扶贫医疗费用报销比例达到90%,解决了妻子后续的医疗保障,精准帮扶工作开展以后,廖国娟在县、乡党委和政府的帮助下成功转移就业,和亲朋好友一起做起了废料回收的小本生意,并于2016年在该村率先脱贫,全家人的生活开始有了奔头,妻子在经过治疗后,精神面貌也得到改善,往日的笑容又回来了。经过三年奋斗后,廖国娟已小有积蓄,心系家乡的他总会萌生返乡创业的念头。
易地搬迁挪穷窝 制衣手艺稳增收
隆回县响应国家政策,自2016年起对一些干旱死角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灾害频发,上学难、看病难、出行难等问题突出的贫困户,实行易地扶贫搬迁。3年来,全县共完成易地扶贫搬迁2422户,其中大水田乡搬迁贫困户192户778人,易地搬迁人口占大水田乡贫困人口四分之一,廖国娟家就是其中一户,这次,他觉得回乡创业的时机来了!
2019年6月20日,是他们正式搬入思源小区的日子,考虑到搬迁户后续就业问题,在得知他们有多年的缝纫制衣经验,新置小区又会有很多闲散劳动力的情况下,政府鼓励他们利用手艺大胆开办制衣厂。在扶贫政策的指引支持下,廖国娟夫妇租下了小区的两个大通铺门面,两百多平米的扶贫车间应运而生。目前,扶贫车间里共有员工35人,其中25人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由于经营得当,廖国娟的制衣厂运作得有模有样,产品货物往来不断,实现人均月收入2000元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扶贫车间”,将“穷帽子”抛得远远的。
“不外出务工的话没有多余的收入,出去的话孩子上学接送又是问题。”这个矛盾此前一直困扰着易地搬迁贫困户王兴艳。现在她通过培训到廖国娟的“扶贫车间”上班,早上送完孩子上学,再到这里来上班,时间灵活,实现了赚钱顾家两不误。“细红他们不但自己脱贫了,还开了厂子给我们提供工作,我要以他们为榜样,努力工作,实现脱贫致富!”王兴艳入如是说。
廖国娟告诉笔者,因为有党委、政府的关怀他才能脱贫致富,脱贫不能忘本,正因为深知贫困家庭的艰难,深知贫困乡亲的不易,希望他的制衣厂能够帮助大家就业增收,能够帮助周边的贫困乡亲挣点钱,他感到无比开心。
来源:红网邵阳站
作者:陈晶
编辑:戴瑾昕
本文为邵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