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9月17日讯(记者 曾珍 贾星)9月17日上午,“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邵阳市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八场——民生改善专场举行。邵阳市民政局党委书记、局长刘得正发布新闻。邵阳市民政局、人社局、住建局相关负责人回答记者提问。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邵阳市始终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民生为重、民生为先,从困难群众的安危冷暖、切身利益出发,认真履职尽责,务实开拓创新,致力于构建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多层次的民生保障体系,民生事业发展成效明显,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社会保障
社会救助体系全面完善。以城乡低保、城乡特困供养、医疗救助、临时救助为基础的新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全面建立,救助范围不断扩大,供养和补助标准持续提高。城市低保标准由1999年制度建立初期的每人每月80元提高到目前的500元;农村低保标准由2006年制度建立初期的每人每年720元提高到目前的3720元。到2018年底,邵阳全市累计保障城乡低保对象580万人次、城乡特困供养对象63.2万人次;实施医疗救助601万人次、临时救助59.5万人次;全市累计支出社会救助资金119.87亿元;2018年,全市支出社会救助资金10.4亿元。
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升。目前,邵阳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570余万人、失业保险31.79万人、工伤保险53.57万人。社会保障待遇稳步提高,连续15次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企业退休人员月平均养老金水平从1995年的192元增长到2019年的2163元;连续4次提高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月平均养老金水平从2016年的3707元增长到2019年的4573元;城乡居保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由试点之初的每人每月55元提高到每人每月103元;失业保险金平均标准提高到1088元/月。
保障性安居工程施工现场。
社会住房条件大幅改善。自1998年彻底改革住房分配制度后,极大地调动了市场投资建设商品房的积极性,邵阳全市城镇人均住房面积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提高到2018年的36㎡,新建住宅小区物业覆盖率达到100%。住房保障体系日趋健全,自2008年建立城镇住房保障制度以来,全市累计改造城镇棚户区418个,19.85万户,近59.6万人因此“出棚进楼”;累计建设公租房和廉租房项目550个,9.62万套,累计发放租赁补贴37万户,3.9亿元。2009年以来全市累计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4.5万户,帮助75万困难群众实现“安居梦”。
社会福利事业蓬勃发展。到2018年底,全市建成各类养老机构209家,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设施1247个,各类养老床位总数达到4.5万张。建立了孤儿和困境儿童保障机制,全市社会散居和集中供养孤儿基本生活保障从无到有,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800元、1200元,在全省率先探索实践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经验做法被全省推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全面落实,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60元;全市12个县市区均建立了慈善会,建成经常性社会捐助站点57个,累计募集善款物共2.3亿元。
社会服务
城镇承载能力显著增强。截至2018年底,随着资江二桥、西湖桥、佘湖桥、桂花桥、雪峰桥的竣工通车,以资江、邵水为玉带的古城邵阳完全融为一体;随着邵阳大道、世纪大道、新城大道等52条城市主次干道的拉通,市城区发展面临全新契机;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获得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为建设“双百”城市打下良好基础;市区建成区面积扩大到78平方公里,是1949年的24倍;市区常住人口增长到77万人,是1978年的12倍。
“促进转移就业、助力脱贫攻坚”农民工专场招聘会。
就业创业扶持服务保障有力。近年来,邵阳市大力实施“1+3+X”新一轮积极就业创业政策,创业带动就业成效明显。先后出台了《邵阳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办法》《中共邵阳市委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迎老乡回家乡创业发展的若干支持意见》《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针对支持企业稳定就业、企业减负等6个方面提出了22条政策措施。目前,全市已建成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6家,市级创业孵化基地10家;省级创新创业带动就业示范县1家、示范基地5家、示范乡镇7个、示范村10个、优质初创企业22家、个体工商户17家,充分就业星级社区53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局面逐步形成。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邵阳市筹集落实就业创业专项资金17.6亿元,扶持创业11173人,带动就业3.148万人;2006年,邵阳市在全省率先开发1000个公益性岗位用于安排城镇下岗失业人员,12年来,全市累计开发公益性岗位5000个,帮助2万多人次实现再就业。大力实施“311”就业扶贫行动,累计为贫困劳动力提供职业介绍5.73万人次、提供职业指导6.18万人次、提供创业服务0.33万人次,共有20.7万人享受了各类扶持政策。建立就业扶贫基地79个,提供扶贫专岗1.2万个,已稳定吸纳0.34万名贫困劳动力就业。
社会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截至目前,邵阳全市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540万人,参保人员通过办理社保卡结算、查询、缴费等业务,实现了“一卡通办”。深入推进婚姻登记机关和救助管理机构规范化示范窗口建设,流浪救助、婚姻登记规范化、标准化服务全面普及;积极稳妥推进殡葬改革;全市拥有注册志愿者86.3万人,占全市人口比例10.4%,近年平均增长率超过10%。
集中开展12333咨询服日宣传。
社会治理
社会治理手段载体不断丰富。近年来,邵阳市按照“设施完备,组织健全,治理创新,居民自治,生活美好”的要求,在全市开展美好社区建设,建成社区活动用房18.3万平方米,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455个,城市社区服务站覆盖率达到100%;建成村级综合信息平台3176个,覆盖率100%。全市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2536家,备案社会组织2270余家,基本形成遍布城乡、门类齐全、覆盖经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社会组织体系。
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截至2018年底,全市小城镇发展到166个,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增加159个;城镇人口350.02万,城镇化率达到47.5%,比新中国成立初期提高44.2个百分点。城镇空间格局不断优化,在邵阳东部,按照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的定位,构建“1+4”的邵阳东部城镇群;在邵阳西部,按照打造湘西南生态屏障的定位,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着力构建西部生态圈。
专项行政事务管理规范有序。邵阳市扎实开展“夏日送清凉,寒冬送温暖”专项行动,对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在基本食物、住处、疾病救治、返乡及安置服务给予及时、有效的救助,全市累计救助流浪人员10.66万人次。
来源:红网邵阳站
作者:曾珍 贾星
编辑:李娟
本文为邵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