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会现场。
红网时刻9月12日讯(记者 贾星)9月12日上午,“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邵阳市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六场——脱贫攻坚专场发布会举行,邵阳市扶贫开发办党组书记、主任罗广洪发布新闻,相关负责人就有关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邵阳县塘坪油茶基地。
新中国成立以来,勤劳朴实的邵阳人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以解决温饱为基本目标,凭着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难的“宝古佬”精神,开展了一系列大规模、有计划的扶贫开发,先后经历了救济式扶贫、“八七”扶贫攻坚、开发式扶贫、精准扶贫等四个阶段,农村扶贫开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2014年实施精准扶贫政策以来,我们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要论述,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和第一民生工程,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紧扣“六个精准”,落实“一户一策”,扎实开展精细精确精微的“绣花式”扶贫,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2014至2018年,全市累计脱贫出列892个村,减少贫困人口98.31万人,是前几轮扶贫减贫规模的3.6倍,全市贫困发生率由16.58%下降到2.44%。去年,新邵、绥宁、武冈3个县市摘帽。今年计划再减贫12.77万人,剩余182个贫困村将全部出列,新宁、洞口、城步、隆回、邵阳县5个贫困县将全部摘帽。
洞口县云峰村彭宗强家采摘的雪峰蜜桔。
坚持科学谋划,系统安排,探索邵阳扶贫模式
一是统一各级认识聚焦脱贫。全市上下及时跟进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在全省率先提出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二是凝聚各方力量推进扶贫。构建党政领导牵头抓总体系,落实市、县、乡、村四级党政主要领导双组长、双牵头抓扶贫责任。构建行业部门齐抓共管体系。各行各业力量向乡村一线集结,全市派出2675支驻村工作队、20万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做到所有贫困村有驻村帮扶工作队、所有贫困户有帮扶责任人。构建社会帮扶体系。开展“千企帮千村”活动,全市233家非公企业结对帮扶699个贫困村,帮助贫困群众10.45万人。三是统筹各类要素投入扶贫。市、县两级财政支出重点用于脱贫攻坚,集中有限财力打歼灭战,有效解决农网改造、危房改造、安全饮水、村级卫生室建设等难点问题。加大行业部门资金整合力度,打好涉农项目资金组合拳。强化政策投入。市、县两级出台了一批可操作的行业扶贫政策和具体帮扶措施,吸引了更多市场主体、民营企业和爱心人士投入到产业扶贫、社会扶贫中来。加大技术投入。组织“一县一团队,一村一专家”,培训一大批懂市场、善经营的扶贫产业带头人和新型职业农民。大力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采取“科研院所+合作社+龙头企业+贫困户”、“科技特派员+龙头企业+村集体+贫困户”等模式,不断提高产业扶贫的科技支撑。四是抓好各项整治助力扶贫。坚持抓党建促脱贫,切实加强软弱涣散农村基层党组织整治,发挥其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发挥其在脱贫攻坚中的支撑作用。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实施社会治理基础工程三年行动、禁毒三年行动和信访“三无”创建等。投入11亿元,推进公安消防建设三年大行动,在农村推行“一村一辅警”和“城市快警”全覆盖,今年起实施消防基层基础上台阶三年行动,每个村将实现微型消防站和志愿消防队全覆盖,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游客到邵东县公田村葡萄种植基地采摘,贫困户的葡萄有了销路,脸上乐开了花。
坚持因地制宜,发展“两业”,不断夯实脱贫基础
我们始终将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是作为群众稳定增收、稳定脱贫的关键常抓不懈。产业扶贫方面,一是按照“一县一特”“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完善县、村产业扶贫规划。邵阳县的油茶、隆回以金银花为主的中药材、新邵以玉竹为主的中药材、新宁脐橙、武冈铜鹅、城步奶业、绥宁楠竹和洞口柑桔产业不断壮大;隆回县的金银花、洞口县的油茶、新邵县的常春藤等产业项目列入全省20个贫困县特色产业扶贫创新试点之一;洞口县水东镇高坡村一心发展双孢菇种植,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新宁“崀山”脐橙入选中央电视台国家品牌计划-广告精准扶贫项目。二是坚持把创新模式作为产业扶贫的关键举措,构建关联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全市发展重点扶贫产业项目54个,建成油茶、奶业、药材等特色农业生产基地746万亩,参与帮扶的龙头企业166家、专业合作社1581家,带动75.4万贫困人口增收。三是大力发展电商扶贫、旅游扶贫。电商扶贫站已在1074个贫困村全覆盖,预计建设1200个示范网店,目前已建成四百多个,今年预期完成电商销售农产品零售额21.65亿元,8个贫困县(市)完成电商销售农产品零售额14.12亿元,1074个贫困村通过电商销售当地农特产品的交易额完成1.86亿元;150个贫困村列入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隆回县、新邵县、洞口县、绥宁县列为全省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县,新邵坪上清水村、隆回岩口向家村、洞口岩山镇东田村、绥宁关峡乡花园阁村被列为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旅游村。劳务输出就业方面,建立了贫困劳动力输出对接任务清单、稳岗清单、责任清单“三张清单”。绥宁县率先在全市建立农村劳务经纪人制度,绥宁县、隆回县成立了县级就业扶贫中心,新邵、新宁等县积极探索扶贫车间建设,目前,全市共建成扶贫车间376家,吸纳贫困劳动力4509人就业。
隆回县中洲村扶贫车间场景。
坚持对表对表,补齐短板,着力改善民生条件
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标准“既不能脱离实际、拔高标准、吊高胃口,也不能虚假脱贫、降低标准、影响成色”的重要指示,把“两不愁三保障”作为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障到位。教育方面,全面落实学生资助政策,近五年资助困难学生142.19万人次,资助金额15.45亿元,全市农村贫困学生实现全入学、零辍学、就学零负担。开展教育培训,2014年来共完成“雨露计划”职业教育补助74394人次、实用技能培训163688人次、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和村干部培训20927人次。健康扶贫方面,实施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扶贫特惠保、民政救助、医院减免、政府兜底“六重保障”措施,落实“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和“三个一批”工作机制,去年全市累计救治贫困群众181803人次、总费用86117万元,实际报销比例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安全饮水方面,2017年以来筹措农村饮水工程建设资金20.91亿元,新建和改扩建人安饮水工程1617处,全市农村人口已基本实现饮水安全全覆盖。兜底保障方面,实现扶贫与低保“两线合一”,应兜尽兜,全市共保障农村低保对象9.22万户15.33万人,月人均保障水平203元(农村低保保障标准为310元/月/人);保障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对象60716户118084人(其中农村低保对象112533人,农村特困人员5551人)。住房保障方面,2016年在全省率先启动实施农村危房改造,目前已完成改造82709户。2016年全面启动易地扶贫搬迁三年行动计划,全市共搬迁89665人,安置住房23698套,建筑面积224万平方米。生态扶贫方面,全面落实生态公益林补偿、退耕还林补贴政策。开展生态补偿转岗,全市共选聘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3618名。光伏扶贫方面,针对村级集体经济薄弱问题,重点建设光伏电站,共有818个贫困村建成光伏电站,全市光伏电站装机容量达7.77万千瓦。交通扶贫方面,着力提质改造贫困地区县乡村公路,实现县县零距离上高速,100%的建制村通水泥路(油路)。农网改造方面,铺开的新一轮农网改造提前一年在全省率先完成,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全面落实行政村稳定供电,实现户户通电。针对村级公共服务平台不完善问题,新改建村级综合服务平台2507个,实现全市农村综合服务平台全覆盖。
新邵县白水洞村易地扶贫搬迁项目。
当前,脱贫攻坚已经到了最吃劲的关键时刻,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的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落实“坚定信心不动摇、咬定目标不放松、整治问题不手软、落实责任不松劲、转变作风不懈怠”的要求,更加注重薄弱环节,更加注重精准落地,更加注重综合施策,更加注重脱贫质量,确保年内实现全市整体脱贫,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上,绝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来源:红网邵阳站
作者:贾星
编辑:贾星
本文为邵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