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邵阳学院学子寻访传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技艺传承人

红网时刻7月11日讯(通讯员 郭文效)7月10日,邵阳学院“绥宁竹编”非遗传承保护服务团寻访传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技艺传承人李盛国老师,探讨竹编的发展历史。

绥宁境内山川锦绣,环境优良。其中竹林面积13万公顷,毛竹蓄积量相当丰富。万顷竹海孕育出竹文化、竹风情,赋予绥宁独特的迷人魅力。当地人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发展竹木制造业、手工业等,竹编工艺便在这片竹子的乐园里发展的愈来愈好。历经三个多小时的车程服务团抵达了此次活动的目的地华立竹木产业园基地,服务团成员一下车就被当地依山傍水的地貌所感染,不由得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服务团队在村民的指引下,顺利找到了竹编技艺的传承人李盛国老师。李盛国老师是竹编的专家,15岁师承著名竹编艺人肖玉先生。在平面竹编、立体竹编、混合竹编等近百种竹编织技法方面有较高造诣。近几年来李盛国老师不遗余力地钻研于竹编的创新,其精巧古朴的竹编工艺品不仅陈列在邵阳市博物馆,更是多次参赛获奖,获得国内外一致认可。在李盛国老师的热情接待下,我们团队有幸走进李盛国的工作室,近距离感受竹编的魅力。看着老艺人们熟练地拨弄手中的竹篾,指尖生花,竹篾在空气中灵活的舞动最后交织在一起,凝聚成精妙绝伦的工艺品。

1562814937(1)_??.jpg

服务团师生参观竹编产品。

一方桌椅,一些竹篾材料,就可以让李盛国老师创造出可以巧夺天工的竹编工艺品。天上飞的,地上走的,只要能看到的东西,李盛国老师都可以用竹编编制而成。在与李盛国老师的交谈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李盛国老师对于竹编一份深厚感情,竹编是李盛国老师生活中的一部分。在李盛国老师的介绍之下我们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了竹编的发展历史,竹编不仅是一个手工艺产品,一个艺术品,也是当地居民赖以生存的物质来源。竹编工艺的诞生,也是人们生存所产生的智慧产物。竹编艺术也展现了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是我国独特的工艺产品,中华瑰宝。

1562814956(1)_??.jpg

李盛国师傅向服务团成员介绍竹编工艺。

李盛国老师还给服务团上了一节科普课,从新石器时代初期竹器的使用情况到现代社会竹器发展现状,从绥宁竹编到国际舞台上的竹编,从竹编作品的生活来源到绥宁竹编的工艺流程。课程内容丰富生动,思路清晰有序,服务团成员沉迷其中,受益匪浅。

在工业化批量生产的时代背景下,“以竹代塑”思想观念为现代人所淡化,“绥宁竹编”的传承和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李盛国老师说:“在过去的年代里,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为落后,有许许多多像的年轻人拜师学艺,学习竹编手艺赚钱养家糊口,而如今社会经济水平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年轻人不愁吃不愁穿,愿意接受并继续传承像竹编这样的传统手艺的年轻一代少之又少,其主要原因也是由于如今做竹编这种传统工艺品,需要付出极大的时间、精力去学习精通,但得到的利润回报基本为零。现在的人们对于竹编这一项非物质文化的了解也越来越少,他真的很希望,竹编能够活过来,被众人所了解和认知,当然这也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

社会实践团队成员近距离感受到本土竹编的独特魅力。从中了解竹编艺人的故事,培养了调研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兴趣。在共享竹编保护成果的同时,督促学生能够运用所学专业的角度去探索保护竹编非遗文化,探索传承竹编手艺的可行性,将课程理论应用于实践中。探寻保护和传承邵阳市绥宁县竹编的切实可行之法。倡议全民树立“以竹代塑”生活理念,使用竹制品,保护环境。

来源:红网邵阳站

作者:郭文效

编辑:曾珍

本文为邵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sy.rednet.cn/content/2019/07/11/5709255.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专题
  • 公告
  • 湖南
  • 区县
  • 社会
  • 要闻
  • 政务
  • 企业
  • 房产
  • 旅游
  • 汽车
  • 文化
  • 经济
  • 消费
  • 健康
  • 教育
  • 图片
  • 视听
  • 综合
  • 问政
  • 论坛
  • 呼声
  • 乡镇新闻
  • 精彩视频
  • 新闻H5
  • 滚动新闻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邵阳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