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塘田战时讲学院----敌后战场的瑰丽篇章

????_????_meitu_4.jpg

塘田战时讲学院。

????_????_meitu_6.jpg

塘田战时讲学院校训。

????_????_meitu_5.jpg

塘田战时讲学院的教室。

塘田战时讲学院(以下简称塘院)是中共湖南省委和中共驻湘代表徐特立委派吕振羽同志创办的一所军政大学,被称为“西南抗大”。从1938年9月成立至1939年4月停办,在7个多月时间里 ,共培养了250余名进步青年,发展了40余名中共党员,在湖南抗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2019年是塘院开办80周年,特撰此文,以示纪念。

塘田战时讲学院----敌后战场的瑰丽篇章

湖南邵阳的崇山峻岭之间,有一条蜿蜒流动的河流,叫夫夷江。传说,西汉景帝之孙刘义在资江河畔建立了一座城池,名为夫夷侯国,夫夷江大抵也是因侯国名气而得名吧!历史在奔腾向前,夫夷江水也随着历史的前进而川流不息。江畔两侧风景优美,青山伫立,田畦成垅,稻花飘香,人民生活安静祥和。在夫夷江流经邵阳县塘田市镇境内,芙蓉峰、敬字阁、留念亭、响水洞、骆驼峰,一处处自然美景,让人目不暇接。更令人驻足难行的还有这里的庄重深厚的人文气息: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的席宝田别墅,宋代置兵屯田之处,每年农历五月划龙舟,无不彰显出独特的人文文化。席宝田家别墅是清末湘军将领,太子少保席宝田于光绪年间修建而成。别墅占地面积9500多平方,规模宏大,风格别致。房屋主体为木结构梁架,每一栋房之间有过亭连接。最为称赞的是,房屋门窗雕刻精美,均有各式花鸟走兽,工艺精美,令人惊叹!

时至1937年9月,邵阳籍史学家,革命家吕振羽同志奉命回到湖南,想像延安“抗大”一样,由共产党人自己办一所学校,培养抗战干部。他将这种想法向中共湖南省委和中共驻湘代表徐特立作了汇报,建议在自己的家乡塘田创办战时讲学院,省委和徐特立同志非常赞成,并向毛泽东同志和张闻天同志汇报。征得上级同意后,吕振羽同志于是回到了家乡,开始塘院的筹办工作。几番挑选,他看中的正是夫夷河边的席宝田别墅,于是委托开明乡绅吕遇文找到席宝田后人,协商办学之事,席宝田后人当即应允,答应免除全部租金。至此,一段新的革命传奇开始在这方楼宇中展开。

1938年6月,湖南省委派吕振羽同志负责筹办塘院,“党命南针明高”,接到党的指令后吕振羽同志积极奔走,邀请国民党政府司法院副院长覃振为名誉院长,何键派刘子奇担任学院董事,此外还邀约当地绅士吕遇文、吕惠阶、李梯云、李荣植、武冈县长林拔萃、历史学家翦伯赞、国学家吴剑丰、文化进步人士陈润泉、刘道衡等人为董事或成员,就这样用统一战线的形式建立起学院。1938年8月,在多方协调下,塘院以旧时书院式的战学讲学机构定性下来,开始刊登张贴招生广告。为加强党对学院工作的领导,省委调配了张天翼、曹伯韩、杨卓然、雷一宇、李仲融,林居先等同志组成的骨干队伍,前往塘院与吕振羽同志一起工作,并成立了党小组及党支部,切实加强党对塘院工作的领导。

1938年9月上旬,前往塘院报名的同学达到百余人,他们有的是县委书记、党员、民先队员,有的是青年学生,有的是印刷工人,小学教师、失业军人,还有些尼姑。这些人中有来自本省本地的,也有来自江西、福建及湖北、东北各省的。在塘院办学过程中,共有250余人前往学习。接受过思想与知识的洗礼后,这些人陆续派回各地开展救亡工作。塘院的教育方针是以阶段教育为中心的抗战教育,用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设研修班、补习班两级,研究班开设历史、文学创作等专修课,补习班开设国学、数学等专修课。“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史”、“抗日民族战争讲座”、“战时防护”常识和体操为两级同学共修课。塘院有一批省委委派来的经验、学识丰富的老师,极大满足了同学们对知识和文化的渴求,他们中有文学教授、中共党员王西彦,文学史家、教育家谭丕模,哲学家、教育学家李仲融,语言学家曹伯韩,史学家翦伯赞等等,强大的师资力量和严谨的教学计划,使塘院的同学们进步很快,他们迫切要求抗战,追求真理,追随中国共产党的步伐。塘院坚决执行建党方针,建立发展民先队,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共吸收民先队员一百八十余人,党员五十余人。

塘院在对群众进行了阶级教育外,还积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密切与群众的联系,坚持深入群众、依靠群众,促进群众对塘院的信任和了解,支持为开辟敌后战场作好群众基础。塘院举办了民众识字班,以塘院周围群众为中心开展了群众工作,设有儿童识字班、成人识字班、女子识字班、对话识字班、水西唐家识字班、油塘李家识字班。识字班有国文、算术、唱歌三门课。通过课程的开设,由浅入深,由简单到丰富,由日常生活到抗战,群众的常识,觉悟都在不断提高,抗战情绪受到了极大的鼓舞。通过对群众的识字教育,渗透爱国抗战的情感,群众对学院的认识了解愈加深刻,主动融入了教育教学当中。当时在学校周围的田野、山村和夫夷江畔,处处回荡着抗战的歌声。识字班的孩子常将自家产的李子、花生塞给识字班的老师。在几次匪警中,群众纷纷自动到学院将妇女老幼接到家中隐蔽。当国民党反动派包围学院,不少群众都自动放下农活来帮助学院疏散人员。由于塘院影响很大,附近一些学校纷纷前来参观、学习、请教。为了满足其要求,塘院派同学前去任教、演出、宣讲,均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

塘院的教学工作与院外的群众工作,统战工作结合开展,影响日益扩大,导致了塘院与国民党反动派之间越来越尖锐的斗争。在院内,国民党反动派从邵阳及新宁等地派来破坏塘院的人露出本来面目,进行破坏。发展到后来,还拿出手枪威胁进步同志制造恐怖气氛,院外,文夕大火后,薛岳接任张治中成为湖南主席,陈立夫电令薛岳强行解散塘院,薛岳旋即开始了以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名义,令人“派要员查明具复”。在各方努力之下,乡长、县长、六区专员,保安司令都用拖的方法来帮助塘院,使复文4月份才到达薛处。薛派人于4月21日以分进合击的形式先后到达塘田,贴出布告,封锁了塘院大门。22日晚,塘院党组织开会,研究情况后决定反包围与有计划撤退,对撤退工作作了有序安排。通过全院师生员工和周围群众的帮助,撤退工作进行的很快,不到一个星期便完成了人员的疏散撤退计划。并组织成立石火出版社,继续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同时在油塘开办建党培训班,筹建新宁支部,又在洞口、绥宁、城步建立了党的支部。

塘院在省委的领导下办学,制定了正确的方针和任务,培养了一批干部,教育和组织了群众建立了空白地区的党组织,宣传了革命的思想播下了红色的种子。在当时艰苦的抗战环境中能有这些成绩的取得,充分体现了吕振羽同志及其同伴在塘院办学中的睿智与智慧,体现了他是一位集勇气、骨气、正气于一体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家!

勇气:“八月夫夷泛客舟,江水迎船向北流。节劲古木夹横岸,山穷不是水尽头。”1938年8月,吕振羽同志在邵阳赴塘田途中的这首诗,正是他回乡办学,立志抗战的一种勇气的写照。作为一名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他同时也是优秀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三十年代就成为了北京著名的“红色教授”,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后赶赴南方,以中间人身份去南京与国民党谈判。经过周旋与努力,促成了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成(订)立了“两个停止内战”,实现西安和平解放的协议。后来,在抗日民族革命战争时期,他筹办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省性的抗日群众团体,并成为湖南抗敌后援会负责人,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尖锐、复杂的斗争。1938年7月,省委派吕振羽同志来邵阳筹办塘院,正是基于对他这种敢于探索、勇于担当的精神的赞赏与肯定。当时,“保卫大湖南”,彻底发动和组织群众,党独立领导开展游击战争,创立抗日民主根据地,是一种开创性的尝试,正是这种把握时局,在社会发展的大动态中剖析现实需要而构建起来的现实作为,才有了当时的塘院及塘院的传奇故事。这一事实告诉我们,开创新事物的勇气,是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雄伟的气魄所带来的产物,在吕振羽同志身上,正体现了这种历史担当意识和历史开创精神。这种担当意识和开创精神,既是对抗日战略战术的积极探索,也是契合持久战总方针和抗日游击战的现实印证,它以切实的行动和显著的成效告诉人们一个鲜明的道理:敢于探索,山穷永不是水尽头!

骨气:“春申沦陷东南倾,又报寇骑迫洞庭。为保湘山同扣楫,身衔成命过邵城。”1938年8月,吕振羽同志自长沙去塘院时过邵阳双清亭的这首诗中,“迫洞庭、衔成命”可以看出他是肩负上级委以的重任,回乡的使命是“为保湘山”。为完成这一神圣的使命,吕振羽同志在极为艰难的处境中,周旋,斗争,用智慧巧妙化解一次又一次困难与逼迫,并始终保持不卑不亢的态度,气节高尚,风骨卓然。在办学之初,巧妙通过统战关系,与各方人士进行协调,在面对当时省政府教育厅厅长,CC派朱经农的刁难时,为绕过这一障碍,以“旧时书院式的战时讲学机构”来进行筹备,这个思路恰当地将对方的给予压力化解,达到了办学目的。长沙文夕大火后,面对国民党强行解散塘院的意图,吕振羽同志用拖的方法来维护学院,想尽办法争取时间来延长办学周期,寻求更好的方法来化解强大的压力。事实上,虽然塘院最终遣散,但正是这种不畏强力的态度而胜利达到了孤立敌人和保存自己的目的。且在撤退的过程之中,全院师生并没有因敌的威胁而妥协,撤退工作安排有条不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所谓查办专员来到院长办公室,要求提出缴出“院印”、“院牌”和全院人员名册的心理要求时,吕振羽同志等人义愤填膺,表示:这个学院是进行抗战教育的,你们封闭了这学院难道还想按名册去陷害他们,在这种严词拒绝之下,对方也只好妥协退让。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智斗,塘院师生们在院长吕振羽同志的带领下,化解了一场又一场危机,这种临危不惧,处事不惊的态度,体现出共产党人身上的骨气与血性。“巨豪连袂舞,横纵到何时”正是对这一情怀的最好解读!

正气:“塘田学,遐迩树风声。顽党蜚谣复布谍,兵围三路虎狠行,伪电两册盈。塘田学,风雨斗争深。建党安排巧撤退,迅雷疾雨激人心,长足入山岑。塘院办学在吕振羽同志的主要领导之下,成为抗日时期党在后方建设的实践典范,永留在历史史册之上。回首这一历史事件,至今仍令人精神澎湃,激情盎然。办学中涌现出来的传奇人物,演绎他们对于理想信仰的无限崇敬,令人肃然起敬。塘院的许多同学奔赴战场,转战祖国南北,在之后的战争中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在军事、教育等各条战线上坚毅不屈,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他们当中有曾国策(皖南事变中牺牲),谢维克(在邵阳被暗杀)等同志,为革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有邓晏如、姜景,刘逊夫,王锐聪,申剑涛等同志,在各条战线上,发扬塘院精神,弘扬正气,继续为党奋斗。塘院的影响,至今已化为一种深入骨髓的精气神,为人们所深深牢记。

文/阳素云(作者单位:邵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来源:红网邵阳站

作者:阳素云

编辑:颜瑶

本文为邵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sy.rednet.cn/content/2019/03/29/5288867.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专题
  • 公告
  • 湖南
  • 区县
  • 社会
  • 要闻
  • 政务
  • 企业
  • 房产
  • 旅游
  • 汽车
  • 文化
  • 经济
  • 消费
  • 健康
  • 教育
  • 图片
  • 视听
  • 综合
  • 问政
  • 论坛
  • 呼声
  • 乡镇新闻
  • 精彩视频
  • 新闻H5
  • 滚动新闻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邵阳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