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11月16日讯(记者 颜瑶 李钟琪)11月16日下午,邵阳市举行“幸福新邵阳”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五场发布会,邵阳市委副书记、市长刘事青出席发布会,并介绍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改革开放40年,是邵阳历史上极不平凡的40年,波浪壮阔的改革开放画卷如诗如画般展开,邵阳大地发生了感天动地的伟大变革,取得一个个新的突破性成就,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产业结构日趋优化
改革开放40年来,邵阳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与改革开放步伐同频共振,古城宝庆登上一个又一个发展台阶。经济总量节节攀升。1978年全市GDP为15.06亿元(GDP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下同),到2017年全市GDP达到1691.50亿元,总量是1978年的112倍。人均生产总值明显提升。2017年全市人均GDP为23018元,是1978年人均数269元的85.6 倍。财政实力持续增强。1978年邵阳市财政总收入仅有1.43亿元,到2017年,全市财政总收入达到153.36亿元,是1978年的107倍。特别是2010年到2017年,财政总收入从51.86亿元增加到153.36亿元,8年增长了2倍。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城乡居民收入由1978年的203元增加到2017年的16353元,增长79.5倍。
全市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53.0:30.2:16.8调整为19.7:35.2:45.1,由一、二、三排列转向三、二、一的格局,二、三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农业基础地位稳固,现代农业蓬勃发展。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10.7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502.43亿元,增长45.9倍。全市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203.59万吨增加到2017年的325.38万吨,增长59.8%;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16.5%提高到2017年的36.0%,猪牛羊肉产量从1978年的7.91万吨增加到2017年的83.23万吨,增长9.5倍;全市森林覆盖率由1989年的42.7%提高到2017年的60.51%。工业化进程加速推进,转型升级成效显著。2017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2747.47亿元,是1978年的305.6倍,规模工业企业发展到1255家,规模工业增加值为535.06亿元,产值过亿元的企业581家。2015年以来,全市湘商产业园开工建设标准厂房501.43万㎡,投产380.89万㎡。累计签约企业807家,投产499家,实现产值365.4亿元,税收14.93亿元,解决就业5.1万余人。在全省“135”工程三年综合评价考核中,邵阳湘商产业园建设名列全省第一名。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经济贡献率大幅跃升。2017年邵阳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762.90亿元,是1978年的301.5倍。特别是近10年,第三产业呈现出总量稳步扩大、对GDP贡献率不断提高、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等特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
改革开放成效凸显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改革激发活力。近年来,市本级行政审批项目由原来的301项精简到153项,非行政审批项目从150项精减到43项。超额完成并乡合村工作任务。国企改革、关闭落后小煤矿、关闭烟花爆竹生产企业、不动产统一登记等创造“邵阳经验”,农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创造“武冈经验”。领导包案化解信访积案改革经验得到《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媒体赞誉推广。“一村一辅警”、邵阳“快警”创造了全省、全国经验,正向全省推广。城管执法体制改革经验在全国城管执法体制改革座谈会上推介。创新普法平台管理改革得到司法部高度肯定。开放焕发生机。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全市2017年进出口总额16.95亿美元,是1995年的112.5倍,年均增长22.8%,其中出口额15.87亿美元。招商引资成绩斐然,1995-2017年全市共引进外资20.67亿美元,2001-2017年引进内资7107.87亿元。自首届邵商大会以来,邵商回乡投资的项目超过600个,投资总额超过2000亿元,占全市投资总额的70%。
城镇建设快速发展。2017年,全市小城镇发展到110个,全市城镇人口338.46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5.89%,比1985年提高36.27个百分点。市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扩大到75平方公里,是1978年的4.5倍;城市道路总长达560公里,是1978年的9.8倍;城市道路面积达1320万平方米,是1978年的10.1倍。特别是随着资江二桥、西湖桥、佘湖桥、桂花桥、雪峰桥的竣工通车,以资江、邵水为玉带的古城邵阳完全融为一体;随着邵阳大道、世纪大道、新城大道等52条城市主次干道的拉通,市城区发展面临全新契机,为建设“双百”城市打下良好基础。2017年,邵阳市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农村面貌明显改观。乡村公路全覆盖、自然村通水泥路、人安饮水、农网改造以及宽带互联网等做到了全达标,村级综合服务平台、标准化卫生室建设和农村广播电视“村村响”等实现了全覆盖,农村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全面完成。市级层面已完成四轮共72个村美丽乡村建设办点示范工作;县级层面推进了800余个示范村建设。交通条件明显改善。高速公路从无到有,2017年增加到581公里,实现了县县通高速。铁路里程达324公里,沪昆高铁、怀邵衡铁路相继开通,武冈机场于2017年6月28日正式通航,邵阳正式步入航空时代。
生态文明快速推进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环境保护理念逐步确立,绿色发展道路逐渐清晰,着力解决了一批影响当前和长远发展的环境问题,环境污染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市齐抓共管的环保大格局初步形成。近五年来,我市环境空气质量均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所有建筑工地按照“六个百分之百”落实扬尘管控;水污染防治成效明显,四级“河长制”全面落实,全市地表水国、省控断面均达到相应水体环境功能的要求,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保持100%达标;全市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全部建成运行,枫江溪、邵水(市区段)、红旗河等重点黑臭水体完成整治;农村生态环境逐步改善,70%的村生活垃圾实行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禁养区内养殖场全部退出。
改革开放40年来,是邵阳社会事业蓬勃向上、繁荣发展的40年。教育方面,2017年全市财政教育事业费支出达到90.93亿元,比1990年增长了32.6倍;2017年全市3所普通高校在校生1.26万人,是1990年的3.5倍;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毕业生升学率均达到100%。科技方面,2017年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企业539家,全部高新企业实现产值1364亿元,全年专利申请量3194件。卫生方面,2017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140个,拥有床位总数3.58万张,是1978年的3.73倍;卫生技术人员3.19万人,是1978年的3.36倍。文化方面,2017年末全市共有文化馆13个,公共图书馆14个,博物馆2个,市级艺术表演团体4个。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7.9%,比1995年提高了19.9个百分点;有线电视用户101万户,比1995年增长了5倍。文化设施逐步完善,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民生福祉不断增进 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邵阳
一批批民生项目、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地、生效。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16元增加到2017年的25029元,增长78.2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168元增加到10756元,增长63.0倍。脱贫攻坚持续推进,全市累计整合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40多亿元。全面小康进程加快。到2017年末,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867.95亿元,比1978年增长4752倍。2017年,全市民用车辆增至91.03万辆。电话普及率为72.95部/百人。2017年全面小康水平达到91.6%。社会保障日益完善。2017年末邵阳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77.86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30.86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1.49万人,是2005年的1.4倍,参加医疗保险人数53.79万人,是2005年的1.7倍。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3026元/年,连续12年调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连续4年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
展望未来,前景灿烂,邵阳人民将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姿态,坚定的信心、必胜的决心,持续推进“两中心一枢纽”建设,努力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把新时代改革开放继续向前推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邵阳力量。
来源:红网邵阳站
编辑:颜瑶
本文为邵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