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三农”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是补齐农业短板的治本之策,是实现农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机遇,也是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新动能。美丽乡村建设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2013年,党中央、国务院将新农村建设提升为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方针增加了“规划科学、宜居宜业”八个字,构成二十八字方针;工作重点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了“五位一体”协调全面发展。
2005年以来,湖南省新农村建设先后实施了“千村示范工程”“百城千镇万村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到2016年底,省、市、县三级创建新农村示范村4742个,其中省级授牌的新农村示范村224个;省、市、县三级创建美丽乡村示范村1084个,其中省级授牌的美丽乡村示范村210个;在示范村的辐射带动下,全省约有1.2万个村基本实现了“村庄美、村民富、村风好”的新农村建设目标。
运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维建设美丽乡村,就是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按照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要求,实现“山清、水秀、人和”与“富饶、美丽、幸福”的高度统一,以布局美、产业美、环境美、生活美、风尚美“五美”为目标,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美丽乡村。
坚持规划引领,彰显布局之美。美丽乡村建设,贵在规划先行。要引导乡村,在坚持尊重农民意愿、保留乡村风貌、突出地方特色、节约农村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几项原则的基础上,按照城乡统筹和周边协调的发展思路,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村庄布局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建设规划和公共服务规划,“五规合一”构成美丽乡村建设规划。
坚持融合发展,培育产业之美。美丽乡村建设,产业是支撑,富民是根本。要引导乡村,调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培育“名、特、优、新”农产品,大力发展具有本地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充分利用农村森林景观、田园风光、山水资源和乡村文化,将传统农耕逐步提升到农业观光、农事体验、特色农庄、农情民舍等,着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积极发展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业效益;运用“互联网+农业”的模式,探索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激活农产品供销市场。
坚持综合整治,塑造环境之美。美丽乡村建设,整治美化环境是当务之急。要引导乡村,建立长期有效的机制,大力实施“三清四改” (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改水、改厕、改厨、改栏)行动,对生活垃圾实行分拣分类、回收处理,对生活污水和畜禽粪便实行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按照“一户一宅”、建新拆旧和风貌统一的原则,规范农村建房;保护自然资源,尽量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做到依山造势、顺水造景;疏浚河塘沟渠、恢复自然湿地、开展绿化造林,修复农村生态。
坚持宜居宜游,构建生活之美。美丽乡村建设,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是根本目的。要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视与支持,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地区延伸和覆盖,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加快农村水、电、路、气、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宜居宜游;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扩大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就业创业、社会保障、民生救助等公共产品覆盖面,让农民群众和城里人一样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更加具有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坚持健康文明,展现风尚之美。美丽乡村建设,积极向上、文明和谐的乡风民俗是发展之魂。要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引导乡村制定符合时代要求的村规民约,培育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帮助广大农民群众营造尊老爱幼、崇尚科学、助人为乐、家庭和睦、邻里和谐、注重学习、文明向上的乡村风貌;引导乡村成立卫生保洁协会、道德评议协会、红白喜事协会等自治组织,培育弘扬新时期的乡贤文化,帮助广大农民群众自觉摈弃攀比、赌博、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生态、洁净、文明的新风正气;引导乡村保护传统村落,传承民俗文化,挖掘农耕文化,帮助广大农民群众建立管护制度,培育特色文化,留住乡村记忆,留住美丽乡愁;加强村支两委班子建设,完善村级治理机制,健全民主管理、村务公开、监督评议等制度,确保文明村风长兴不衰。
美丽乡村建设,要按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围绕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的宏伟目标,争取到2020年,全省建成200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100个乡镇达到美丽乡村建设要求,10个县市区开展美丽乡村整域推进试点,75%的村庄基本达到新农村建设要求。
(湖南省农业委员会新农村建设处 邓又新)
来源:红网
作者:邓又新
编辑:蔡智果
本文为邵阳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