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王义正 邵阳报道
1月8日,邵阳市第七届邵商大会举行,邵商及校友代表等共约400人雁回宝庆,共叙桑梓情谊、共商发展大计、共谋美好未来。
第七届邵商大会暨2025年“校友回邵”大会现场。(申兴刚/摄)
“天下湘商半在邵阳”,在很多人眼中,邵商是一个十分活跃且有几分神秘感的群体。
从“地摊经济”起步,逐渐在全国形成庞大的“游商部落”,靠脚步丈量南北;到如今,十万大军闯东盟,百万邵商遍全球,其人数之众、分布之广、行业之多、经营能力之强、影响范围之大,跨越山海,名动天下。
生长于潇湘腹地,不改霸蛮底色的“宝古佬”,作为一支来自民间的草根力量这些年迅速崛起,且正在湖南的经济版图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我们不禁要思考,为什么是邵商?
【为什么有邵商】
邵阳旧称宝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邵阳商人就肩挑手提做买卖。
明清时期,邵阳商人就以“吃得苦、霸得蛮、重义气、讲诚信”的品格,在外地修码头、开商埠、闯天下。
邵阳鸟瞰图。(申兴刚/摄)
在湖北省武汉市汉正街辖区东端、长江和汉水交汇处,就有一座赫赫有名的宝庆码头。
而邵商真正的兴起,则是源于邵东,始于神州大地吹来改革开放东风之时。
1952年,邵东从原邵阳县析置建县,因位于邵阳县以东而得名。由于地处衡邵干旱走廊,人多地少,人口密度全省第一,人均不足4分田、2分土,又不沿边、不靠海,自然资源严重不足。
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时代,邵东人只能从泥土之外的地方“刨食”。
重商,某种程度上是与大自然妥协的无奈选择。
邵东市湖南东亿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目前,该企业是世界最大的打火机制造商。(图源:湖南省人民政府网)
为谋生计,许多敢为人先的邵东人在湖南乃至全国率先弃农从商,成群结队走出家门。不论在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活跃地区,还是偏远的黑龙江漠河、新疆阿勒泰等地,都有他们的身影。
著有《邵东人在佛山》《邵东人闯老挝》的纪实文学作家肖启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与绝大多数中国家庭重视耕读传家不同,在邵东一些人家的神龛里,悬挂着商读传家的祖训”。
肖启楫的书中收录了大量邵东商人的故事。
1980年,邵东人曾小山以仅有的2000元钱,在家乡流泽镇创办了湖南第一家民营企业——邵东流泽铝制品厂。到1980年底,当地已有个体经营户4156户,从业人员逾万人,几乎占到当时全省个体户总数的一半,约占全国的五十分之一。
洞庭碧波滔滔八百里,湘楚文化绵绵数千年,直到邵阳走出了魏源,他“睁眼看世界”,用“敢为人先”的远见卓识,主张“经世致用”的思想,为后来的邵商贴上了新的文化标签,注入了新的行动能量。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邵商开始领改革风气之先,得开放精神之魂,形成了霸蛮中不乏智慧、智慧中更具勇敢的独特气质,是湖南人自力更生、不甘于命运摆布的一个缩影。
邵商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小商品市场、创办了湖南第一家民营企业、建立了湖南第一个民营经济开发区、搭建起了第一条中国至老挝的友谊通道等等,在全省乃至全国民营经济发展史上创下多个第一。
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航拍。(申兴刚/摄)
据报道,在世界各地发展的邵商有百万之众,总资产超过了4万亿元,中国多数地级市建有邵阳路或邵阳街,100多个城市建有邵阳(宝庆)商会,据称老挝四分之一的国民生产总值由邵商创造……
时至今日,当我们再回过头来看邵商,就不难发现,辉煌的邵商史,其实是一部苦难史和奋斗史。当一方水土养育不了一方人的时候,背井离乡“混”口饭吃,成了活命的必然选择,但恰恰是这一“混”,居然使无数邵商出人头地,声名鹊起。
【为什么更关注“人”】
邵阳市邵商大会到今年是第七届,从2007年首届邵商大会算起,邵阳凝聚邵商能量的工作开展了18个年头。
也就是说,邵阳在18年前就已经布局,从加强邵商与家乡纽带的感情投资开始,为如今的邵商回邵进行铺垫。
从邵商的角度来看,月是故乡明,人是家乡亲,虽然远在异乡,但始终乡音难改、乡味难变、乡情难忘,有衣锦还“湘”的朴素愿望。
而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节奏的换挡,一系列利好政策的释放,中部湖南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邵商陆续回归故土,不仅出于对故乡的眷恋,还有对故乡发展潜力的认可。
位于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亚洲富士电梯生产厂区。(申兴刚/摄)
因为名字里每个字都有一把“刀”,且又致力于生产铣刀,隆回人刘成勇被人称为“湖南刀郎”。
早年,刘成勇在广东打工后创业。2021年,他回到邵阳投资建设了湖南富兰地工具产业园项目,主要生产被誉为“工业牙齿”的铣刀——一种金属削切工具。
短短3年多时间,企业产值就从9000万元做到了5亿元,他的事业迎来了“第二春”。
而从他企业的名字,“富兰地”——湖南的,也不难读出家乡在他心中的分量。
富兰地工具生产车间一景。(图源:云邵阳)
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邵商为家乡投资项目896个,总金额2352亿元。2023年,邵阳市GDP为2731.42亿元,在全省排名第八。
在第七届邵商大会期间,举行了招商项目签约仪式,邵阳市算力中心项目等总投资58亿元的22个项目成功签约。可以说,近年来邵商回邵,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一股强劲的能量。
在本次活动中,表扬了东莞市湖南邵阳商会等16家“2024年优秀异地邵阳商会”,还发布了“2024年度邵阳市民营企业30强榜”、2024年邵阳市“校友回邵”成果榜单。
邵商回邵、校友回邵,正向滚雪球一样,借助政府搭台提供的动能,形成了一种回乡反哺的势能。
而站在邵阳市政府部门的角度看,邵商回邵、校友回邵所带来的资源和能量,是有目共睹的。
第七届邵商大会暨2025年“校友回邵”大会项目签约现场。
但更为重要的,还是“人”。
邵商,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是一个个鲜活的人。这些人,才是邵阳最大的财富。
网上有句话,“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十几年来始终如一,邵阳市领导层高度重视邵商群体,陪着邵商一起成长,其诚其真目所能及。
这次大会,邵阳拿出了接待的“最高规格”。在1月7日晚,举行了一场欢迎晚宴,邵阳市委书记、市长、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政协主席,“四大家”领导悉数出席,并且挨桌慰问。
因为只要“人”与家乡的羁绊不断,邵阳就能拥有无数链接外部世界、导入外部资源的端口和催生发展机遇的可能。
【给我们的启示】
邵商回归,源于乡情,但不止于乡情。
通过近距离接触邵商,了解邵商大会,或许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邵商“密码”其实并不神秘。
邵商,是一个被打上时代烙印,被赋予文化特质的群体。
有人说邵商秉承了魏源的“敢为人先、经世致用”的思想;有人说邵商有“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的湖南人品质;有人说邵商秉持的是“尚信重义、尚气喜直”的生意经……
无论是哪一种说法,最关键的仍在于知行合一的实干。
▲邵阳美丽来发制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从“挑货郎”到“国际邵” ,不是靠吹吹打打就能实现的,是一代甚至几代邵阳人流汗、流泪甚至流血换来的。
这种不向命运服软、不对困难低头,牢牢将命运握在自己手里的的斗精神,是邵阳乃至整个湖南的巨大财富。
在重塑湖南发展格局、大力提振经济的当下,邵商的魄力、定力、行动力,值得肯定,更值得学习。
有力验证了“先富带后富”的模式。
有专家提出,邵商作为湘商的先驱,在湖南商界首屈一指,在湖南还没有哪个地域的商人能与之相提并论。而在全国范围内,人们常将邵阳人和温州人相提并论。
三一专汽是邵阳市首个年产值破百亿元的工业企业。(申兴刚/摄)
与温州人更看重不等不靠、自主创新有些不同,邵商的兴起则更看重抱团共进。邵商的兴起,靠的是以乡缘或血缘关系为纽带、互帮互带的好传统。
先富带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路径。而邵商“一人兴则全族兴,一人达则全村达”的逻辑,也用实践验证了“先富带后富”的发展模式。
而“先富带后富”,何尝不是我们今天大力推进湘商回归、校友回湘的重要意义之一。
“投资于人”更具长远价值。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发展最核心要素。
邵商群体能在开局条件不好的情况下,闯出耀眼的成绩,不就是相信“人定胜天”么?
而邵阳十多年来,持续对邵商情感“重仓”,看重的何尝不是“人”的重要性。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活动中,邵阳市方面还专门解读了已于2024年12月17日印发的《邵阳市支持大学生创业若干措施》,邵阳市成立了总规模为5050万元的大学生创业投资基金。
1月8日,邵阳市第七届邵商大会暨2025年“校友回邵”大会举行大学生创新创业座谈会。(图源:潇湘晨报)
其中,对于留邵来邵大学生投资创业团队的项目投资总额,最高可达100万元;对于企业的单次投资额,最高可达200万元。
与一些地方眼里更多的是项目不同,邵阳的投资,显然透出了一种“人本逻辑”,始终把“人”放在坐标的中心。
而这种重视“投资于人”的方向,正是当下许多地方所欠缺的。
来源:红网
作者:王义正
编辑:戴瑾昕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