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小红薯“链”起大产业,黄土坡上长出“甜蜜”新希望
2025-09-28 20:47:08 字号:

小红薯“链”起大产业,黄土坡上长出“甜蜜”新希望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马敏捷 摄像 刘峙坚 隆回报道

小红薯变身“致富果”.png

隆回县横板桥镇麻场社区航拍。

金秋时节,邵阳市隆回县横板桥镇麻场社区的连绵丘陵披上了一层金色的薄纱。在一片整齐划一、绿意盎然的高标准农田里,农户们正弯腰忙碌着,他们的手中,一株株鲜嫩的红薯苗被熟练地采摘、捆扎,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和收获的喜悦。这里,曾经再寻常不过的红薯,正经历一场深刻的产业变革,从农户们果腹的“土疙瘩”,蜕变为带动一方增收的“金疙瘩”“致富果”。

土地流转“转”出规模化新天地

时间回溯到几年前,麻场社区的农业景象还是另一番模样。“过去各家种各家的地,地块零散,种点水稻、红薯,主要是自给自足,不成气候。”社区党支部书记段朝辉站在田埂上,望着眼前集中连片的200多亩高标准农田,感慨万千。如何将闲置的土地资源盘活,将传统的红薯产业做大做强,一直是社区“两委”班子思考的核心问题。

转机源于土地流转模式的引入。社区通过引入专业农业公司,对土地进行统一规划和流转,将一家一户的“巴掌田”整合成了“规模田”。“这个过程并不容易,”段朝辉坦言,“一开始不少农户有顾虑,怕丢了土地,怕挣不到钱。”为此,社区干部们磨破了嘴皮、跑穿了鞋底,挨家挨户讲政策、算细账:农户将土地流转给基地,每年可以获得稳定的租金收入;同时,基地优先雇佣流转土地的农户参与生产,让他们从传统的“种地者”转变为“产业工人”,获得工资性收入。

A7M07204_副本.jpg

农户正在收割红薯苗。

“我现在可是‘一份土地,两份收入’!”正在田间采收红薯苗的脱贫户周大姐脸上洋溢着笑容,“土地流转租金一年有好几千,我平时在基地干活,一天能挣一百多,还能照顾家里,比出去打工强多了!”土地流转,不仅“转”走了农户的顾虑,更“转”来了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的广阔天地,为后续的产业升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广东经验”嫁接“本土智慧”

A7M07199_副本.jpg

科学管理的红薯地。

规模化是基础,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在于科技。麻场社区此次产业升级的关键一步,便是与广东禾苗种业有限公司的“联姻”。

“我们隆回的红薯品质本来就不错,但缺乏优良品种和科学管理,产量和价格一直上不去。”段朝辉介绍,广东禾苗种业有限公司带来的,正是一整套从品种到技术的“颠覆性”方案。

首先是“换种工程”。基地引进了“西瓜红薯”“榴莲蜜薯”等市场青睐的新品种。这些品种口感细腻、甜度高,市场售价远高于传统红薯。来自广东的技术专家张工,一位有着二十多年薯类种植经验的老师傅,如今常驻麻场社区。他指着地里长势旺盛的苗子说:“你看这叶色,这长势,我们推广的是脱毒种苗,就像给红薯打了‘疫苗’,能有效减少病虫害,苗壮,结出的薯块才个头均匀、品相好。”

其次是“管理革命”。昔日靠天吃饭、大水漫灌的种植方式被彻底改变。田地里,一条条黑色的滴灌带如同毛细血管般精准地铺设到每一株苗下。“改用滴灌技术,不仅能节水60%以上,还能将水和有机肥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提升肥料利用率,种出的红薯更绿色、品质更稳定。”张工一边检查设备一边介绍。基地定期组织农户培训,从病虫害的绿色防控到滴灌设备的操作维护,手把手地教,让农户真正掌握现代种植技术。

“以前种地全凭老经验,现在不一样了,什么时候施肥、打药,用量多少,都有专家指导,我们自己也成了‘技术员’!”农户老陈自豪地说。这场“科技雨”的滋润,让麻场社区的农户们实现了从“会种地”到“懂技术、种好地”的华丽转身。

一亩地里的“多重奏”与“循环经”

产业的活力在于延伸链条、提升价值。麻场社区的红薯产业,正在演奏一曲精彩的“多重奏”。

最引人注目的,是“育苗经济”的异军突起。“你们可别小看这红薯苗,”段朝辉掐下一根嫩苗向记者展示,“采用新技术,一亩地一年可以收割5茬苗。你猜猜,这一茬苗能卖多少钱?”他卖了个关子,随即揭晓答案:“至少两千元!算下来,不单是卖苗再加上红薯,一亩地一年就能创造一万四五千元的产值,这在前几年是想都不敢想的。”这些优质种苗不仅满足本地需求,还依托广东禾苗种业的销售网络,销往湖南其他地区乃至更远的地方,小小的苗子成了“抢手货”。

紧接着,是“烟薯套种”和“稻薯轮作”的生态循环模式。社区巧妙地将红薯产业与原有的烟叶种植结合起来。“我们这里不少地是烟田,烟叶收割后,土地正好闲置下来。”段朝辉解释道,“现在,我们利用这段时间差,接着种一季西瓜红薯或榴莲蜜薯,实现了‘一年两熟’,土地利用率提高了,农户的收入也增加了。”这种模式不仅产生了经济效益,更形成了生态效益,不同作物的轮作有助于改良土壤结构,改善土质。

最后,是“订单农业”带来的市场定心丸。广东禾苗种业有限公司实行“订单种植、合作种植、红薯回收”的模式,与农户签订保底收购协议。“我们只管放心种,公司负责统一销售,再也不怕红薯烂在地里卖不出去了。”农户的这番话,道出了“订单农业”带来的安全感。公司已与多家大型商超、农贸市场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确保了麻场社区的红薯不仅能“卖得出”,更能“卖出好价钱”。

打造品牌,让“粤西红薯”红透三湘

站在新的起点上,麻场社区对红薯产业的未来有着更宏大的蓝图。

段朝辉指着远方尚未开发的土地说:“眼前的200多亩只是第一步,我们的目标是建成超过500亩的高标准红薯产业核心示范区。未来,我们不仅要继续扩大种植规模,还要带动周边农民共同致富,更要向深加工要效益。”他憧憬着,将来可以发展红薯干、红薯粉、红薯淀粉乃至红薯休闲食品的加工,将产业链进一步延伸,把更多的附加值留在当地。

微信图片_20250926151002_37_1315.jpg

新引进的红薯品种。

广东禾苗种业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也表示,公司将深度践行“公司+农户+基地+科技”的发展模式,以麻场社区为重要支点,助力完善“南薯北运、北苗南繁”的产业体系。他们的愿景是,将“粤西红薯”这一品牌打造得更加响亮,并通过隆回这个节点,让其红遍三湘大地,甚至成为“走出国门的一张响亮名片”。

夕阳西下,余晖洒满麻场社区的田野。农户们结束了一天的劳作,带着收获的满足踏上归途。这片曾经普通的黄土地,因为一颗小小的红薯,正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从规模化种植到科技化管理,从多渠道销售到产业链延伸,麻场社区探索出的这条红薯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不仅让传统的红薯实现了“身价”倍增,更让社区的农户们真切地触摸到了乡村振兴的脉搏,看到了充满“甜蜜”的希望未来。

来源:红网

作者:马敏捷 刘峙坚

编辑:曾珍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