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肖海波 胡奇岚 邵阳报道
八月湘南,稻浪翻滚间尽是丰收图景。在洞口县毓兰镇四合村的秸秆加工点,一捆捆金黄的秸秆整齐码放,正等待通过技术加工开启“华丽转身”。8月12日,湖南省生态环境厅厅长刘群率调研组专程来到这里,实地探访洞口县秸秆综合利用的绿色实践,解锁农业废弃物变“废”为“宝”的密码。
调研现场。
从“生态包袱”到“绿色财富”,构建收储体系破难题
作为传统农业大县,洞口县常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50万亩,每年产生秸秆达61万吨。过去,这些秸秆曾是令人头疼的“生态包袱”——露天焚烧污染空气,随意堆放占用耕地,如何科学处置成为困扰干部群众的难题。 如今,洞口县通过创新综合利用模式,搭建起以石江镇为县级秸秆收储运中心,山门镇、毓兰镇、黄桥镇、高沙镇为乡镇收储运网点的“一中心四网点”网络体系,让曾经的“包袱”摇身变为增收的“绿色财富”。
这一创新模式的实际成效在合通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得到了生动体现。调研组实地考察发现,该合作社通过“一中心四网点”体系,年加工利用秸秆2700余吨,不仅解决了自身饲料需求,还为周边农户开辟了增收渠道。在详细了解秸秆收储运模式、机械还田技术等具体做法后,调研组特别指出,这种将“生态包袱”转化为“绿色财富”的实践,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鲜活例证,值得进一步总结推广,让更多地区从中受益。
这一模式的成效,在合通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得到生动印证。调研组实地考察发现,该合作社依托“一中心四网点”体系,年加工利用秸秆2700余吨,不仅自给自足解决了养殖饲料需求,还为周边农户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农户可通过出售秸秆获得额外收入,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
在详细了解秸秆收储运流程、机械还田技术细节后,调研组指出,洞口县将“生态包袱”转化为“绿色财富”的实践,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鲜活落地,其经验值得进一步总结推广,让更多地区共享生态与经济双赢的红利。
从“烟雾缭绕”到“蓝天常驻”,多元举措守护好空气
调研中,洞口县空气质量的显著改善成为焦点。数据显示,2025年1-7月,洞口县空气质量排名全省第五,改善率位列全省第三——这一成绩背后,是秸秆综合利用的关键支撑。要知道,过去每到农作物收获季,洞口县田间地头常因秸秆焚烧烟雾弥漫,秸秆焚烧烟点数曾长期位居邵阳市首位。
为破解这一难题,洞口县在“一中心四网点”收储体系基础上,进一步打出“组合拳”:积极推广低茬收割、灭茬粉碎、深翻覆盖等秸秆还田技术,新增54台专业设备提升机械化作业效率;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政策,对秸秆饲料化(养畜)、基料化(种植食用菌等)利用给予奖补,形成“收储+还田+多元利用”的综合格局。
如今,洞口县秸秆综合利用率大幅提升,秸秆焚烧烟点数较实施前显著下降,为实现“不着一把火,不冒一处烟”的管控目标筑牢根基。蓝天白云成为常态,清新空气沁人心脾,老百姓切实感受到生态改善带来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洞口县秸秆综合利用的成功实践,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洞口经验”,也为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探索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径。未来,洞口县将持续巩固成果,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最美底色”,让绿色发展理念在这片沃土上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来源:红网
作者:肖海波 胡奇岚
编辑:肖也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