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时35分,民用卫星运载火箭残骸坠落在雪峰山域西南,民兵分队快速出动,展开搜索……”1月10日,一场运载火箭残骸搜索回收应急演练,在湘西南丛林深处展开。演练中,从指挥中心到民兵分队,各要素密切协同、配合默契。半小时未到,前方报告:发现目标,准备运回。
练兵备战没有空档期。连日来,湖南省绥宁县人武部把严寒天气当作“磨刀石”,组织民兵分队展开实战化训练,磨炼民兵战斗精神,提高全天候遂行支援保障作战任务能力。该人武部领导告诉记者,组织民兵分队在严寒条件下进行运载火箭残骸搜索回收训练,是他们每年冬训的重点内容,30余年来从未间断。
“运载火箭残骸搜索回收要求速度快、效率高。”走进该县军地联合指挥中心,记者从指挥平台大屏幕看到:前方观察哨通过传输终端从不同角度发回落点信息,指挥员综合判断后下达行动指令。同时,记者通过视联系统看到,民兵搜索分队快速抵达现场,警戒、消毒、处置、转移……整个过程有条不紊,动作干净利落。
“过去山区通信信号覆盖有限,交通也不方便,搜索主要凭感觉、靠经验,费时费力,效率不高。”具有多年搜索运载火箭残骸经验的民兵搜索分队队长杨尚圣告诉记者,“如今有了先进搜寻体系支撑,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效率大幅提升。”
指挥通联顺畅,情况处置高效,是记者观看演练的感受。近年来,该人武部以运载火箭残骸搜索回收、抢险救灾等任务为牵引,紧盯“响应快、出动快、完成快”的目标要求,按照“紧贴任务需要,整合军地资源,引入前沿技术,加强实战应用”的思路,建成军地联合指挥平台,发挥全县多处高山“铁塔哨兵”侦测功能,实现24小时自动巡航监控全域覆盖。
湘西南片区地广人稀、山高林密,是运载火箭残骸落区之一。为此,该人武部按照实案、实情、实地、实兵、实装要求,常态化组织紧急出动、山地搜索、森林灭火、道路封控、电力抢修等课目训练演练,检验和完善应急行动预案,提高民兵分队遂行应战应急任务能力,涌现出一批“活地图”“铁脚板”等专业技术能手。
一次执行任务期间,民兵搜索分队按计划要穿越近20公里的深山。途中,导航软件数次发生位置偏移,甚至指向无路可走之地。关键时刻,被誉为山区“活地图”的民兵向林拿出自己标绘的地形地貌简图,通过对照落点信息和地图,找到一条极少人知道的“麂子道”。他带领大家钻山林、越山涧,抄近道快速奔赴目标点位。由于长途奔袭,不少民兵脚上磨出水泡,但无一人叫苦叫累,大家齐心协力,准时完成任务。
“搜索回收火箭残骸,既是对民兵专业技能的考验,更是对战斗意志的磨炼。”杨尚圣说,像向林这样手中有绝活的能手,民兵中还有不少。
“火箭残骸回收既靠民兵过硬的专业技能,也离不开当地群众支持配合。”每次接到任务指令,该人武部即按照“全员覆盖、家喻户晓”的要求,通过广播、电话、走访等形式明确疏散要求,组织干部职工、民兵骨干走村入户,逐一通知,逐一确认,确保落区群众人人知悉。
曾多次参与搜寻任务的村支书杨时岩说,现在祖国越来越富强,村民对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成就感到非常自豪,大家积极配合民兵搜索分队,无论是谁先发现目标,都会及时报告,主动保护好现场。
30余年来,该人武部官兵和民兵虽然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换人不改精神。他们牢记职责使命,常年奔波在大山深处,用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民兵不忘初心、勇于担当的风采。
来源:中国国防报
作者:熊巍 陈静
编辑:戴瑾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