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搬出幸福生活——武冈市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2023-08-25 11:45:50 字号:

搬出幸福生活——武冈市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红网时刻新闻8月25日讯(通讯员 刘其洁 夏祥宏初秋清晨,远看武冈市湾头桥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善星小区,美得令人陶醉。

太阳初升,天空一片红亮,远处的雪峰山脉,深深浅浅,纵横错落地排列在苍蓝天空下。绿野从山脚下平展过来,纱一样的蓝色雾霭缓缓浮动,里面溶解着桔红色的霞光。

小区内,老人开始晨练,聊着家常;孩童荡着秋千,追逐嬉戏。马路宽阔平坦,将一栋栋安置房串联,黄墙红瓦,人似画中游。这里共居住着353户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户,共1135人,是武冈市安置人口最多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十三五”时期,武冈市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将生活在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3192户10802名山区困难群众搬迁至发展要素相对齐全的开阔平缓地带,挪穷窝、换穷业、奔小康。

完成搬迁后,武冈市从强要素、提服务、抓产业、助就业、促融入等方面发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努力实现“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的目标。搬迁群众在新家站稳了脚跟,找到了致富路,幸福感不断提升......

俯瞰武冈市湾头桥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

完善配套设施暖人心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

“要是我们一家没搬出来,恐怕儿子现在都是单身!”回想起以前的日子,如今已经搬入湾头桥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夏泽跃一边摆手一边摇着头。

夏泽跃家原来住在湾头桥镇芭庾村。芭庾村被群山环绕,由于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偏远的位置,长期以来,村民们都过着靠天吃饭的生活。夏泽跃一家人辛辛苦苦几十年,依旧是“贫困赶不走,小康进不来”。

“山上的苦日子真把人过怕了,看病难、孩子上学难,住房条件差,生活条件落后。一年下来收入只够勉强维持家用。”夏泽跃说。

2017年秋,夏泽跃扶老携幼,背包挎囊,入住集中安置小区。同年冬,他的儿子举行婚礼,全家喜事不断。

说起搬迁后的感受,夏泽跃掰着指头一项一项地数着现在的幸福。学校在小区,亲人在身边,就业在家门口……一家人的幸福很简单。

近年来,武冈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和提升安置小区居住条件。水、电、路、气、网和有线电视实现“六通”;逐步推进公共设施标准化建设,配套设置爱心驿站、超市、银行、物流、物业管理、学校、卫生室、车站、阅览室、文娱广场、“一站式”服务平台等公共设施,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稳定就业生活更安心

就业是民生之本,如何促进搬迁群众有就业稳收入?武冈打出了帮扶车间、就业培训、劳务对接、公益性岗位等系列“组合拳”。

湾头桥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搬迁安置户邓梅菊怎么也没有想到,已经花甲之年的她,还能有“班”上。她从小因患病双腿行动不便,需要长期乘坐轮椅。武冈市湾头桥镇善星电子厂就坐落在安置小区,她在厂里谋了一份工作。“住上好房子,挣到‘红票子’,过上好日子,多亏了党的好政策。”邓梅菊满意地说。

在武冈市法相岩街道办事处紫甸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武冈市携手共进服饰有限公司负责人黄从艳,正带领员工赶制发往美国的订单。 黄从艳也是小区搬迁安置户。帮扶责任人“因户施策”为其申请产业帮扶资金后,他创办公司,为51名安置户提供就业岗位,人均每年增收3至5万元。

脱贫攻坚期间,武冈市建成集中安置区18个,在安置点建立就业帮扶车间28个,提供就业岗位1000余个。目前,搬迁群众中有劳动能力的共4750人,已就业4737人,就业率99.73%。

产业兴旺致富强信心

产业发展是搬迁群众“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基础。

背靠云山,怀抱龙溪,坐落在武冈城南的龙溪镇风景若画。每逢晴日,逶迤清亮的龙溪河上总是波光粼粼,三五成群的铜鹅怡然畅游于水面,伴着嘹亮的叫声,在水面划过一条长长的波纹。这里也是湖南武冈铜鹅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养殖基地之一。

龚师傅是搬迁安置户,在湖南武冈铜鹅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养殖基地里务工,主要负责基地电路安装维护。公司总经理谭宇介绍,该公司通过利益联结的帮扶形式,优先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户就业,并通过土地流转形式进行分红。

“既有可观的收入,又能照顾家庭,以前想都不敢想。”龚师傅开心地说,以前每年靠在附近打零工谋生,生活一直很拮据,现在他在家门口每年收入可达6万元左右,对于未来他信心满满。

近年来,武冈围绕“一特(铜鹅)两辅(卤菜、脐橙)”、蔬菜、生态养鱼、油茶、油桐、罗汉果、杂交水稻制种、生猪、养鸡、肉牛、羊等产业,通过直接帮扶、保底收购农产品、委托帮扶临时务工等方式带动搬迁群众发展产业实现增收;同时,积极推进产业帮扶,让搬迁群众与农民合作社或企业的利益相联,使两者“联姻”,让搬迁群众成为“股东”,获得收益分红,实现了搬迁户每户至少有1项产业增收渠道,人均年增收超1.6万元。

精细管理服务聚民心

走进法相岩街道办事处紫甸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宽敞整洁的文化广场上,孩子们快乐地来回穿梭,老人、妇女们跳着欢快的广场舞,一片祥和景象。在小区建设初期,这里却是另一副模样:来自8个乡镇的搬迁群众生活在一起,因地域、生活习俗、方言等原因,大小矛盾不断。

“灯不亮了、没有水了、找不到工作了……刚搬来的时候,群众有什么事都要找我们,我的手机也从来不敢关,24小时不打烊。”武冈市发改局驻法相岩办事处紫甸村第一书记蒋志永回忆道。他介绍,安置小区内设置了“一站式服务中心”,设有就业创业、民生保障、教育卫生等便民服务窗口,为移民群众提供一站式、个性化、专业性的服务,着力为搬迁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

为提升移民管理精细化水平,安置小区还根据安置区域街区楼栋、商业布局、人口分布等情况,选优配强居民小组和楼栋负责人,构建“一网格一楼栋”的网格化管理机制,按照城镇社区化的标准,在18个安置点配齐“市级+乡镇(街道)+驻村帮扶工作队+安置点管委会”的四级工作专班,实现基层党组织、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全覆盖。

搬出新天地,走上振兴路。徜徉在都梁大地,一个个独具特色的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一片片生机盎然的产业发展区,一张张洋溢着幸福的笑脸,共同谱写出一幅环境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崭新篇章!

来源:邵阳新闻网

作者:刘其洁 夏祥宏

编辑:戴瑾昕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