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7月26日讯(通讯员 汪嘉仪)“作为一位老军医、老兵、老共产党员,能够帮助需要帮助的乡亲们,我很开心!”新邵陈家坊镇司门村79岁的安国毛如此说道,声音真挚又高亢。
安国毛,邵阳市新邵县陈家坊镇司门村人,1943年生人,1961年入伍成为一名军医,1968年退伍后选择成为了乡村医生,在农村医疗线上工作了三十几年,为司门村村民解除病痛2500余人次,大家都亲切地唤他“安老爹”。不再行医后,房间的陈设二十年未变,守护一方百姓的健康安全的“小药箱”依旧如新。
信念的种子埋心间
在安国毛小的时候,就向往可以参军入伍、报效祖国,后来,看到自己的亲人、邻居生病很痛苦,他便怀揣着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理想,毅然选择了医学专业,去了南京学医。
在南京待了半年后,偶然间,安国毛看到了征兵的消息,想起小时候的理想和信念,他毫不犹豫,主动报名参军,去往了山东成为了一名军医。1968年退伍后,安国毛回到了曾经读书的地方——南京。远在他乡,安国毛心里一直牵挂着自己的邻里乡亲们,提高自身医疗水平的同时一直在等待回到家乡的机会。功夫不负有心人,1974年,安国毛等到了一个与人对调的机会,毅然决然,他踏上了返乡的归途,司门村也迎来了一位不辞辛苦、治病救人的“安老爹”。
永不褪色的“橄榄绿”
回到村里后,参了军、入了党的安国毛心里一直都退不下那层“橄榄绿”、也放不下肩上的“小药箱”。“那时村里条件没现在好,交通不方便,乡亲们生病也不好出去看医生,小病拖大病,我这心里也跟着急”,说着安老爹把腿拍得啪啪响,“于是我就把我的老伙计搬到了家里,开了个小诊所,帮邻里乡亲们看看小病,解个燃眉之急。”
现在的司门村是由司门前和花桥合并的,村民2500余人,人口分散。安老爹属于原花桥村三生产大队的,是司门村土身土长的人,退伍回来后,更是走遍了这里的每一寸土地,在心里记录了一本“明白账”——每一户人家每一个人都户户清、门门清。30多个春夏秋冬,不论白天黑夜,村民的病痛是安老爹最记挂的事,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把病人的安危放在首位,哪家有人病了,一个电话过来,他立即上门诊治;哪家治病手头有点“紧”时,他义不容辞治病救人。安老爹乐呵地表示,“能够帮大家看病的日子就是最快乐的!”
有一次深夜,邻居周大爷家的小孙女发起了高烧,哭闹不止,周大爷对此束手无策,火急火燎就往安老爹家赶。半睡半醒之间,安老爹隐约听到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安老爹猛地一下坐起来,“肯定出事了”,老爹赶紧翻身下床,打开门,来不及寒暄,背起药箱就往周大爷家里赶,观察、听呼吸、测体温、喂药、冰敷,那一夜,妞妞的烧几次反复,安老爹彻夜未眠,直到天亮才退了烧,看着妞妞香甜的睡颜,所有人都长舒了一口气。
也就是从那天起,整个村庄都记住了那位背着药箱在漆黑的夜里飞奔的身影。
有人不理解,这么没日没夜、走家入户,图的是什么?安老爹就笑着表示,“去了部队、入了党,'为人民服务'写在了部队的墙上,也已经刻在自己心里喽”。尽管岗位平凡,也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但是扎根基层,救助群众疾苦,守护一方百姓的健康安全,是老爹作为一位医生、一位老兵、一位共产党员的情之所往,心之所向。
信念之光永不灭
到后来,村里家家通了水泥路,村里也建起了卫生室,有了驻守村医,安老爹年龄也大了起来,也就不再看病了。再后来,老爹的儿子长大了在城市里安了家,老伴也跟着去了城市,而老爹一个人留了下来,他要陪伴他的“老伙计”,时不时就掏出抹布来擦一擦。这里有安老爹曾经的青春、峥嵘的岁月,这里记录着他退伍不褪色,退役不褪志,离军不离党的永恒信念。
现在的安老爹早已头发花白,眼睛花了,耳朵也听不清了,浑身都是岁月的沧桑。但是已近耄耋之年的他,背依旧挺得很直。看着安老爹依旧小心细致地擦着手中的“小药箱”,时光仿佛把我带回了几十年前的那个下午,安老爹穿着绿色的军服,背着小药箱,急匆匆地奔走在田间小道上,尽管道路泥泞,尽管这个背影有点孤单,却又是那么地挺拔、那么地坚韧。
也许时光从未走远,今天的安老爹依旧在那里,好像什么都没发生,只有小药箱上写满了关于他,关于这里的故事。时光从不言语,也许这就是一位老共产党员向我们诠释的他的答案。
来源:红网邵阳站
作者:汪嘉仪
编辑:戴瑾昕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