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张照片,一段历史,一个故事,都是每个湖南人心中最美好的记忆,随着城市的改造与发展,三湘大地已经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呈现出了全新繁荣景象。近期,红网联合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推出《老照片新湖南》系列报道,集结14个市州城建档案管理机构提供的老照片,记录三湘四水的城市变迁。
红网时刻10月15日讯(记者 卢欣)常德,古称“武陵”“朗州”,湖南省辖地级市。位于湖南北部,江南洞庭湖西侧,武陵山下,史称“川黔咽喉,云贵门户”,是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的重要城市。
“大河街的金子,小河街的银子,麻阳街的痞子。上南门高,下南门低,银子出在河街里。”今天的《老照片新湖南》系列报道,带你“逛一逛”常德的古河街、小西门、穿紫河,游走其间,沈从文笔下的常德河街重现在了世人眼前。
30年代的河街。
30年代的河街。
清末时期的河街街景。
50年代的下南门码头。
80年代河街码头全景。
1991年大河街街景。
俯瞰重建的河街。
河街全景。
河街
最早的河街出现在500年前的明朝正德年间,当时那是一串建于河滩之上,夹在城池和沅江之间的吊脚楼。因为地势低洼,每次洪水“光顾”,总会被淹没,积水成河,所以人们就叫它“河街”。
“大河街的金子,小河街的银子,麻阳街的痞子。上南门高,下南门低,银子出在河街里。”这句流传于常德民间的谚语,形象生动地诠释了当时河街浓郁的商业氛围和市井生活气息。新中国成立后,水上运输逐渐被现代交通工具所取代,河街的光润也随之没入跌宕起伏的历史长河。1990年,因修建城市防洪圈的需要,这条日暮途穷、逢洪必淹的老街被彻底拆除,成为了今天为市民熟知的诗墙公园。
穿越时空,河街街市的繁华宛若一部黑白电影,承载了世代常德百姓的记忆,也见证了身后城墙里八街九陌、亭台楼榭的起与落、盛与衰。
2016年10月18日,异地重建、修旧于旧的常德河街,在常德旅游节开幕当天涅槃重生。整段河街以五个码头为节点,以麻阳会馆、鸳鸯走马楼等标志性建筑为载体,整体布局常德特色钵子菜馆、本土戏曲剧院、民间技艺表演、民间手工艺工坊、常德特产集合店等地方文化项目。游走其间,沈从文笔下的常德河街分明又重现在了世人眼前……
90年代的小西门。
抗战时期的北风坡。
老西门棚改和护城河治理后。
小西门改造前窨子屋远景。
改造后重建的窨子屋。
小西门
常德曾遭受了七次毁城之战,又七次重建。千年城市必然有千年历史,这些历史汇聚于宗卷,却不能随时翻阅。但是常德有个地方,放眼望去就可见斑驳历史,步履行间即可阅千年古城,这个地方,叫做老西门。
老西门名称的由来“大西门的顶子,小西门的马”。这是历史上常德人关于老西门的基本写照。老西门街区的历史始于1373年,街区范围为明清以来武陵城内的大、小西门所在,民间将此区域统称为西门。
西门一带曾是常德的政治文化中心,衙门、王府、文庙、书院无不见证其昔日的繁华。然而古城历经过数次劫难,被毁于战乱,古城墙在抗战中已大部分被拆毁,全城亦几乎夷为平地。
常德的老西门,有一段护城河。以前护城河里充斥着污水和淤泥,上面被破败的棚户区覆盖。而现在,因老西门的重新设计建造,借助于常德海绵城市建设的契机和技术,拆除覆盖物、清淤、引水、种植水生植物,终于让护城河重回城市中心。
由于古城常德多次经历战火劫难以及时代的变迁,时至今日,传统的窨子屋基本已消失殆尽。
老西门项目位于湖南省常德市中心城区,临武陵阁广场,总占地面积约130亩,建筑面积约为22万平米。项目共涉及棚改征收户1606户,于2011年正式启动,2017年底将全面开街。在老西门改造过程中,创作团队结合现代与传统建筑技艺、材料工艺研创出“新窨子空间”,整个改造项目城市、建筑、景观都投入了大量精力与情感,同时,整个改造项目通过营造新的生活空间和让本地市民回迁,增强了这条街对于本地市民的吸引力。无数次打磨与推敲它,是历史与现代的精彩对话;也是常德老西门的涅槃重生。
诗墙的前身就是原河街原身。图为修建诗墙前的1992年6月12日沅水水位38.59米时大河街被淹的情景。
1995年修建诗墙的现场。
1996年7月19日新修的防洪大堤(诗墙)成功阻挡了沅水洪峰42.49米历史最高水位。
2000年9月5日上海吉尼斯总部正式对诗墙命名“世界最长的诗书画刻艺术墙”。
已绿树成荫的诗墙公园。
诗墙
常德诗墙以防洪墙为载体,是一座旨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诗墙,命名为“中国常德诗墙”。诗墙荟萃了中国当代名家诗词、书法、美术精品镌刻于一墙,被称为世界最长的诗、书、画、刻艺术墙,获“吉尼斯之最”。
治理前的建设桥河段。
以前的穿紫河七里桥河段。
治理后的穿紫河南段。
治理后的三闾港段。
建在穿紫河岸的德国小镇。
穿紫河风光带全景。
穿紫河
穿紫河是流经常德市城区的一条千年古运河,全长17.3公里,流域面积27.97平方公里。1952年,穿紫河因水系改道被迫切断了水源补给,变成了无法自净的“断头河”。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河道因城市扩张被分割成多段水体,周边居民区、养殖场、工厂产生的生活垃圾、废水过量排放,使穿紫河水体污染加剧、流域生态环境恶化,对城市人居环境产生了严重影响。近年来,常德市通过开展治水、治污、治岸等多种手段,推进穿紫河综合整治,按照“水安、水净、水流”的目标,实现“水亲、水游”,将穿紫河打造成了常德城区的金腰带,完成污水变清流的逆袭,被评为2018年度湖南省美丽河湖。
依托修复治理后的穿紫河风光带,在北岸打造德国风情街以及麻阳街、小河街、大河街等特色街道,形成餐饮、服饰等特色商业街区,提升生态产品经济价值。利用步行桥连接穿紫河南北两岸,建成5.5公里的两岸亲水栈道、5个河岸观景平台,并在河畔多点布局常德丝弦、折子戏、刘海砍樵等音乐剧实景演出,形成历史人文景观,宣传地方文化特色,实现文化价值。
现在的穿紫河空气新鲜,环境优美,自河上的“水上巴士”开通后,穿紫河形成“河从城中过,人在河上游”的和谐景象,为常德市民提供了一个旅游、休闲、赏景的好去处。
来源:红网
作者:卢欣
编辑:肖拓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