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稻菽千重浪——喜看隆回巨变 一幅幅和谐奋进的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2021-10-01 16:50:25 字号:

稻菽千重浪——喜看隆回巨变 一幅幅和谐奋进的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5c05f64d-39e6-4347-ae76-a3a4e3b2a13b.jpg

红网时刻10月1日讯(通讯员 卿燕生 杨小平 陈志光 罗巧超)金秋时节,赧水奔流;魏源故里,稻菽飘香。广袤田野上,村民们驾驶收割机在稻田里穿梭,汗水中掩饰不住丰收的喜悦。61岁的村民肖本升高兴地说:“过去农村种地要交皇粮国税,现在政府不仅不向我们收钱了,还发钱给我们,我家9亩稻田,种粮、耕地地力保护等各种财政补贴就有2295元,我们老两口今年卖稻谷的钱,加上种药材、养猪养鸡的收入,至少能净赚4万多元。”

层层稻浪中,和村民同样高兴的还有正在调研乡村振兴工作的隆回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范志海。他说:“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的背后,是财政实力不断壮大、发展成果全民共享的缩影。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952年相比,隆回财政收入从111.07万元增长到2020年的15.16亿元,平均增长1365倍;财政支出从1952年的90.62万元增长到2020年的70.03亿元,平均增长7728倍。财政支出全部用于保障民生和县域经济发展”。

5ab73073-c71d-4484-b4b6-6a9444bdf9bf.jpg

从“过渡型财政”“生产建设型财政”到“公共财政”“现代财政”——

光辉历程升级“财力实力”

出生在解放战争年代、伴随新中国成长的朱立当,今年82岁,历任乡镇豆腐合作商店职工、公社秘书、社教工作队组长、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委等职,1985年赴县财政局工作,担任过8年财政局长,经历过财政改革的风风雨雨,组编过全县首部财政志。

回首往事,朱老感慨万千:“隆回地方财政在解放前,基本无固定收入,收不敷出。1949年10月隆回解放,七十二年来,随着经济建设发展和经济结构改革,隆回财政发生巨大变化。1952年,全年地方财政收入只有111.07万元,实行民主改革后,隆回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解放,地方财政收入持续增长,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和党的十八大以来,财政改革与发展呈现翻天覆地的变化……”

翻开泛黄的《隆回财政志(1947—1987)》,笔者注意到,1952年—1987年,该县35年的财政总收入共3.05亿元。从2009年起,年财政收入就超过3.1亿元,并以10%以上的速度递增。”

采访中,朱老历数七十二年来隆回财政5个重要阶段的历史脉络:

1949年—1952年:过渡型财政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的首要任务是重塑社会经济秩序,抚平战争创伤,抑制恶性通货膨胀。为了适应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促进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隆回县实行高度集中、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县级财政收入统一上解邵阳地区,支出按情下拨,实报实销。

1953年—1977年:曲折发展时期。陆续开启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1953年,国家工作重点首次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隆回财政由供给财政转变为建设财政,收入由农业税为主逐步转为以工商各税和企业利润为主。每年财政支出重点为经济建设、文教卫生科学事业、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行政管理。1961年起,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隆回县采取一系列调整措施促进发展。1977年,隆回县财政收入首次突破千万元大关。

1978年—1997年:生产建设型财政时期。1978年,隆回乘着改革开放快车,加强财源建设、强化收入征管、深化财政改革,财政收支迸发出蓬勃的活力与生机,当年全县财政收入实现1218.31万元;之后,财政收入连年增长,1997年跃至9891万元,为1978年的8.12倍。

1998—2012年:公共财政建设时期。建设公共财政制度,对于加强财政管理、调动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起到了很大作用。隆回紧跟中央和省市政策在税收制度、财政体制、预算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至2012年,全县财政总收入由1998年的11269万元增长到42506万元,增长3.8倍。

2013年—2020年:现代财政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进入新常态,隆回按照党中央和省、市部署,开启了建设现代财政制度的新征程。深入推进税收制度改革、理顺政府与社会关系、推进现代预算制度改革、加强财政资金管理,落实事权与支出责任相匹配的财政体制……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发展态势愈发强劲,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全县GDP年均增长9.8%,持续保持中高速增长。2013年,GDP实现112.2亿元,财政收入跃上8亿元台阶。到2020年,实现GDP233.01亿元,一般预算收入达15.16亿元。

不同年代,财政账本在变,但是服务民生、促进发展“红管家”精神始终没变。对于新中国成立以来隆回财政七十二年,现任隆回县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范志海感慨主要是“五个坚持”:坚持以忠诚于党、以政领财、服务人民为根本;坚持以聚焦中心、胸怀全局、促进发展为己任;坚持以依法理财、为民理财、科学理财为原则;坚持以艰苦奋斗、创新创业、锐意改革为动力;坚持以坚定操守、无私奉献、淡泊名利为品格。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范志海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隆回县财政局将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以开拓者的闯劲、冲锋者的姿态,充分发挥财政职能,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4f9169af-afeb-4a57-a5d3-a9887f85ec8d.jpg

从“铁算盘”“手工发票”到“计算机”“互联网+”——

软硬件升级让财政“脱胎换骨”“如虎添翼

罗勇,1938年出生,1955年入职,先后在金石桥粮站、司门前粮站、隆回大米厂等单位任职,1972年担任隆回县财政局副局长,奋战财政16年。谈到刚参加工作时的情形,罗勇记忆犹新:“那时,业务全部靠手工:账本手记,发票手开,打算盘是每个财政干部的必备技能”,罗勇说,“那个年代,一笔好字和一手利落的珠算是每一名财政干部值得炫耀的基本功。每天面对堆积如山的票据、报表和账本,哪怕不吃不睡,也必须当天用靠算盘一珠一珠拨出来。

在他的记忆里,上世纪90年代是变化较大的十年。从算盘到计算器,再到后来的电脑,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财政领域的手工操作逐渐减少,再后来,伴随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在财政领域的广泛应用,财政电子化管理程度越来越高,预算、开票、申报等等数据全部同步至系统,海量的电子数据推进了“无纸化”办公,“机算”逐步取代了“人算、珠算”,“大数据”应用的背后,是财政管理的深刻变革。

按照上级统一部署,从1998年起,隆回财政陆续实施、升级了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契税征缴管理系统、财务集中核算系统、部门预算编制系统、项目库系统、非税收入征收管理系统,财政、税务、预算管理单位、代理银行和服务单位逐步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促进了依法征收,阳光理财。2017年7月,“互联网+监督”平台全县并网完成,借助互联网技术,规范了民生资金项目数据收集、录入、管理;2019年10月至今,先后“一卡通”系统升级为惠民惠农补贴“一卡通”,深度对接湖南省“互联网+监督”平台,确保所有发放到个人的农业、林业、畜牧业、社会保障等14类121项财政补贴资金通过“一卡通”系统直接发放到百姓手中;电子财政一体化系统上线,实现了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公众财政数据查询、财政政策咨询、项目资金申报等财政公共服务网上操作;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上线运行,全流程“制度+技术”管理,各级预算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和自动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实现全国财政信息化一盘棋发展,既便捷高效,又阳光透明。

“过去我们只能通过看手上的存折,才知道自家有多少补贴,现在各种惠农惠民补贴发放信息、惠民惠农政策都在系统里,手指轻轻一点,应补多少、调整了多少、已从银行取款多少,一目了然,感觉我们老百姓与政府之间的心贴得更近了……”小沙江镇肖家垅杨礼初开心地对笔者说。

从“铁算盘”“手工发票”到“计算机”“互联网+”,财政软硬件的升级换代,是我国科技发展中的一次次跨越,也见证着财政人在改革发展道路上的一次次冲锋。近年来,隆回县财政局依托财政电子信息化,聚焦“生财”“聚财”“理财”持续用力,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民生保障插上腾飞的翅膀,受到上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高度好评,自2002年获评“全国精神文明单位”“全国财政系统先进集体”后,2015年至今,连续保持“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并先后获湖南省“财政工作先进集体”“财政管理工作绩效考核AA奖”“非税收入征管工作先进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先进县”“电子财政建设工作先进县”“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工作考核优秀县”等多项荣誉。

d966f386-8ec4-4a14-9236-b826b677dc39.jpg

从穿衣吃饭到小康标准,从一穷二白到富起来、强起来——

财政“数字”书写民生福祉和高质量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初,隆回一穷二白、民不聊生,当时流传着一句民谣:四个兜的中山装,土豆杂粮吃得香,几户人家一个村,走亲访友用脚量。”退休老干部庞祥信,一名几乎与新中国同龄的财政人,他说,从1949年的全县人均收入不足百元,到2020年的全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319元;从公共食堂、“票证时代”的物资短缺,到今天商品的供应充裕;从过去的破旧茅草屋、小瓦房到今天的高楼林立;从大山深处山林小路上的肩扛手提,到国道、省道、高铁的纵横交错,处处可谓“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

民生之变彰显财政力量,致富之策顺应国情民意。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勒紧裤带以富百姓,体恤民生支持发展,查阅《隆回县财政志》和2020财政决算报表,有这样一组数据对比:1952年,全县财政总支出90.62万元,主要包括经济建设9.48万元、文教科卫52.17万元、抚恤社救3.7万元、行政管理16.72万元;2020年,全县财政总支出70.2亿元,主要包括教育16.1亿元、卫生健康9.8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9.3亿元……十三五以来,隆回财政每年投入民生方面的支出达财政总支出的75%以上。

5d1ed984-83ec-49e4-99a2-146e33ec464a.jpg

在小沙江镇中心小学,我们见到六年级学生陈小腾。他说:“平时我们吃住都在学校,不要交学费和课本费,学校每期还发放生活补贴500元。”看到孩子们幸福的校园生活,教科文股股长邓联健介绍,这一切都得益于党的“两免一补”好政策。

邓股长说的“两免一补”,就是对义务教育学生免除学杂费和免教科书费,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给予生活费补贴。该政策从2005年起实施,每年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最初只有贫困地区的农村学生才能享受得到;到2016年,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实施。近两年,两免一补政策实现城乡统一全部覆盖,2018年—2020年,隆回财政投入“两免一补”及助学金达1.72亿元。2020年,隆回县顺利通过国家“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与省“两项督导评估”验收,适龄儿童入学率从解放前的不足2%提高到99.4%,文盲率从解放前的96%下降到不足1%。全县形成了涵盖幼儿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特殊教育的教育体系。“十三五”期间,全县教育支出达71.41亿元,比“十二五”时期的39.87亿元增加31.54亿元,增长89.87%。

fc845dbb-ed9f-4c41-8410-52da7e1c5357.jpg

漫山遍野的油茶、金银花生机盎然;前来购买龙牙百合的货车排成长龙;沿河风光带横亘全城;农家小院错落有致;住宅小区风格各异;工业厂房接连成片;花瑶景区游人如织……伴随着精准扶贫的完美收官,隆回乡村振兴正迸发出勃勃生机。

农业股股长漆江文介绍:“刚解放时期的隆回,农业落后,工业凋敝,经济衰败,百废待兴。新中国成立后至1999年的50年间,隆回县经过土地革命、三大改造、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和9个五年计划等发展时期的建设,经济长足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和党的十八大以来,国民经济和现代农业发展日新月异。2013年起,隆回财政统筹整合涉农资金25.3亿元,以“两不愁三保障”为靶向,立足农业资源优势和传统优势产业;通过财政补助、补贴、贷款贴息等撬动效应支持企业发展、放大财政投资效果,促进发展现代农业,先后建成农产品生产基地120万亩,“四主四特”(金银花、烤烟、优质稻、生猪四大主导产业,油茶、辣椒、百合、特色果蔬四大特色产业)“一乡一品”(每个乡镇街道不少于一个主导产品和产业)产业格局基本形成,产业发展经验在全省推介。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46家,其中军杰食品创建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金银花、龙牙百合入选“湘九味”中药材品牌品种,金银花入选全省“一县一特”品牌。十三五以来,新增规模工业企业70家总数达182家,规模工业增加值由32.5亿元增加到46.3亿元,年均增长7.4%。经过8年脱贫攻坚,全县脱贫摘帽,192个贫困村全部退出,193935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被评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县。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期间,听取了该县县委书记关于隆回脱贫攻坚情况汇报,给予充分肯定。

“特别幸运,党的好政策都让我赶上了……”在司门前镇双赢村由政府新修建的六间小平房里,61岁的阳求永,一脸阳光。他家享受一类低保,脱贫攻坚以来,54岁的他才娶了老婆,生了儿子。“每月政府财政补贴每人365元,自己每月113元养老金,妻子每月生活及护理补贴各70元,加上大娃子上学每学期补助学费250元,这几年自己凭木匠手艺勤劳致富,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医疗卫生方面。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全县只有六都寨1所官办卫生院,仅有医务人员13人,病床10张,当年开支卫生事业费国币4994.85万元。新中国成立后,从“小病扛、大病拖”到“居民看病能报销”,从单一、落后的医疗器械到医疗设备现代化,随着国家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逐年加大,隆回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导,家庭账户、大病统筹和医疗救助相结合的居民医疗制度全面建立并不断完善。目前,基本医疗保险医保实现全覆盖。1952—1987年,卫生事业费累计支出1875.84万元;2020年卫生健康支出达9.83亿元。

老有所养。如今,60岁以上老人养老保险无需个人缴费,每人每月还可领取113元的基础养老金。2020年全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87.93万人,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累计支出19.32亿元。

老百姓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税在相当时期内一直是隆回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2005年以后,隆回取消农业税,财政支农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国家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在隆回落地生根,“三农”发展潜力进一步激发,2018年—2020年,累计发放农业补贴、畜牧业补贴、社会保障补贴等各类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就高达22.29亿元。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1959年,毛泽东主席回到阔别32年的家乡韶山,喜看眼前大片庄稼如浪涛滚滚,村民们暮色中收工回来,有感而发,写下了《七律•到韶山》。采访期间,笔者脑海里不时浮想起这一诗句中的场景。这场景,与眼前满目金黄的层层稻浪、纵横交错的高速公路、宜居宜业的隆回城乡、机器轰鸣的工业园区画面交相闪回。眼前,一幅幅在党的领导下,隆回各民族儿女安居乐业、载歌载舞、和谐奋进的新画卷徐徐展开……曾经落后贫穷、财力薄弱的隆回,与全国一道,正秉承爱国主义思想家魏源“睁眼看世界”的胆识和爱民情怀,以昂扬奋进的崭新姿态,在新时代的康庄大道上,一路铿锵,一路奔跑!

来源:红网邵阳站

作者:卿燕生 杨小平 陈志光 罗巧超

编辑:戴瑾昕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