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9月2日讯 (通讯员 曾敦武)邵阳县县城西南方向,049县道蜿蜒六七公里,就到了塘渡口镇老木塘村。全村35个村民小组的4488名村民散居在方圆1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由于山多水多田少,全村60%的村民外出谋生,留守在家的村民大多55岁以上,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到老仍然要为生计发愁。脱贫,迫在眉睫!
近年来,省、市、县、镇四级党委政府一直关注着这个深度贫困村的发展,关注着贫困群众的生活。67户、303名建档立卡的贫困群众先后摘掉了贫穷的帽子。但由于村子大、底子薄、出路少,截至2018年底,全村仍有35户、134人挣扎在贫困线以下。2019年3月8日,市教育局驻村帮扶队正式进驻老木塘,成为了村民们脱贫致富的“新帮手”。
改造后村民的房子。
帮扶,不是一支队伍在战斗
“老木塘为啥穷?”这是驻村工作队开展帮扶工作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正式进驻老木塘的一个月内,工作队员们翻山越岭、进村入户,与村民谈生活、聊现状,和村民们一起想点子、找出路。田间地头、山坡土坎,留下了队员们的串串足迹。
贫困户侯跃林十多年前患上癫痫,两年前又被检查出尿毒症,女儿外嫁他乡、儿子也有残疾,一家只靠妻子吕红叶打零工维持;贫困户侯爱国家,低矮的砖混平房如陕北的窑洞,房门外不足一米宽的阶沿下就是近三米高的土坎,阶沿下的地基多半已塌陷,2厘米厚的混凝土阶沿摇摇欲坠。看到队员们前来,侯爱国下意识地走上前来保护大家……
“走访结束了,下山的路边树木葱郁、空气清新,可我们的心情却十分沉重。贫困群众自强自立、不等不靠不要,这特别的气质,不禁让我们的心里燃烧起立即替他们负重前行的激情。”那天的走访后,驻村工作队写了一篇随笔——《一次沉重的走访》,并在市教育局的一次会议上读给大家听。
随笔里,两户贫困群众的现状,深深地触动了市教育局机关的广大干部职工。很快,大家凑起了一万多元爱心款,为侯跃林家粉饰了墙壁,贴起了瓷砖,硬化了前坪;侯爱国家不足一米宽的“悬空”阶沿重新硬化为四米宽的前坪,边缘还修起了防护栏,下方,四根坚固的钢筋混凝土柱子重新撑起了全家的“重量”……“感谢党、感谢政府!”贫困户的感激之情,让工作队队员们充满了力量。
新修建的文化广场。
努力为群众办好事实事
一两户贫困群众生活环境的变好,只是驻村工作队的“牛刀小试”。很快,他们在走访中又了解到一个情况:049县道一头连着塘渡口、一头连着黄亭市,两边的亮化工程都已完成,唯有老木塘村这一段还是漆黑一片,出行十分不便,村民对光明的向往十分迫切。
“驻村就是为群众服务的,要努力为群众办看得见摸得着的好事实事。”在收集了不少村民意见后,工作队队长曾敦武立即向后盾单位反映,市教育局高度重视,并于2019年4月初将局党委扩大会议搬到了老木塘,会议上敲定,立即筹措50万元资金“亮化”老木塘。
这一过程中,一个故事特别让人感动。为了选择质量好且价格便宜的路灯,工作队先后与几家路灯企业进行洽谈、磋商。无意间得知,该村一位在外经商的村民正从事相关行业,于是工作队员远赴外地与其商谈。听完工作队员的阐述后,这位村民企业家立即拍板,以最低的价格、最大的优惠,先垫资为村里安装质量最好的路灯。2019年8月,260盏路灯已全部安装到位,照亮了村民们的脱贫致富路。
发展蜜桃产业。
“老木塘发展最大的瓶颈,就是村里没有集体经济。没有收入来源,村里永远发展不起来。”曾敦武说,那次局党委扩大会议还着重研究了帮助老木塘发展村集体经济的问题。
根据以往扶贫工作的经验,种植经济作物是脱贫的有效办法。那次会议之后,工作队邀请了农业部门的专家对老木塘的自然环境进行了检测、评估,并根据专家的意见,确定了种植经济作物这一工作举措。
在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投资37万元、占地180亩的果木园初具规模,经济价值高又好管理的早熟蜜桃、红心柚果树郁郁葱葱,为老木塘带来了勃勃生机。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450多个日日夜夜过去了,老木塘的村民们目睹了村里的变化:耗资十多万元修建的标准化村级卫生室已经投入使用,小病不用再去镇里、县城;120面“扶贫”“扫黑除恶”“综合治理”“卫生健康”“四美进农家”等内容的宣传板、宣传画张贴在全村的各个角落,有效地美化了村容村貌,提振着全村的“精气神”;27栋“空心房”成功拆除,复垦工作也已完成,“土里刨食”的村民们有了更多施展拳脚的“舞台”……全村2019年底脱贫24户、97人,老木塘整村“出列”。
来源:红网邵阳站
编辑:贾星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