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扶贫故事】志智扶贫开启致富门 观念转变催开幸福花
2019-08-26 11:02:50 字号:

红网时刻8月26日讯(通讯员 吴鹏辉)我是绥宁县民政局的一名普通干部吴鹏辉,2015年,被派往绥宁县鹅公乡原壕地村——一个偏远又极度贫困的村担任扶贫第一书记,四年以来,我每天都与深锁大山的村民生活在一起,爬坡上坎,走遍了村里的每条乡间小路,访遍了每一户村民,目睹了一个贫穷落后山村的美丽蜕变。

万事开头难,初到壕地村的我一片茫然,为了尽快的熟悉扶贫业务,准确把握村里现状,我坚持吃住在村,认真细致地进行调研摸底,学习扶贫政策,挑灯整理贫困户档案。慢慢的,逐步深入的了解到这里的贫困面貌。全村共4个村民小组,396人,共有贫困户45户,148人。村里集体经济空白、基础设施薄弱、村民思想观念陈旧、“小农意识”浓厚、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差、交通偏僻、致富门道封闭、村民生活水平极低。村民田地少,致富渠道狭窄,经济实力脆弱,因病因灾致贫、返贫的现象占很大比例。

走在扶贫路上,我深深地意识到,扶贫不仅仅是任务,每一个贫困户家里都积攒了许多悲伤无奈的苦难故事,只有亲身踏足贫困户家中,亲眼看到他们勤劳的身影,才能深刻地了解贫困家庭和他们的真实困难。我每天走村串户、和贫困群众倾心交流,真正了解他们的情况,打开他们的心扉、走进他们的生活,清楚致贫的症结所在,因症施策,确立了“扶贫思想先行”的思路,将扶志扶智“双箭齐发”来激活农户的内生动力,更好地帮助贫困户走出深山,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扶贫先扶志,致富要治心

贫困户们大都穷惯了,满足于自给自足。我积极开展入户走访,逐户进行摸底号脉,逐户建立台账,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精准施策、为每一户贫困户制定脱贫方案。先把政策能够落实的,通过政策把他们“养起来”。让他们有了初步的信心后,再逐步鼓励他们向更好的生活迈进。吴开才三兄弟,全是单身,原来吃野菜、住茅棚,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将多病的三弟吴满才纳入低保后,灵活运用政策鼓励二弟在村里打零工挣钱,帮助大哥着手危房改造,并在第二年给他们送去了两头子猪,让他们饲养,看着自家的收入漫漫提高了,生活开始变好了,兄弟三人也对未来的生充满了美好的愿望,做起事来也干劲十足。

我深深的知道,要想彻底解决贫困群众的脱贫和不返贫,除了“输血”式扶贫,更需要“造血”式扶贫。2015年,我带着村干部和几个对养殖感兴趣的村民,到城步县考察、学习养牛技术,帮助鼓励村长和贫困户龙章松发展养牛业,村民见他收益后,也相继养起牛来,养殖和种植户逐渐的增多起来,有了产业的支撑,贫困农户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扶贫必扶智,治穷要治愚

治愚就是要真正帮助他们斩断“穷根”,改变斤斤计较、等靠要和比拼思想;培养守民约、讲规矩良好村风。

首先,我依靠村支两委、党员、村民代表,切实抓好基层组织建设。和他们一起学习扶贫政策,引导村干调整和提升工作方法和思路,落实了民主议事、党务公开、村务公开制度、拟定村规民约。引导村干、党员、村民代表带头加强宣传和教育,正风气。以纠正农户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和斤斤计较、群众矛盾多的小农意识。八十多岁思想故步自封的老党员吴承义在舆论的带动下,也开始高姿态支持村里的修路和基础设施建设了。

其次,想方设法为老百姓谋出路、干实事,让他们接受我这个外来“第一书记”。为了获取他们的信任,建立起威信。我经常和他们真诚的交谈,为他们办实事,解决贫困村的难点、热点问题。驻村后,为贫困户“量身定做”帮扶措施,对应的政策进行一一落实和开展多种形式的帮扶。为老百姓办了大量的实事好事,让他们生活发生的欢天喜地的变化,我也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交口称赞。于是,他们开始把我当成了自家人,愿意接受我的思想。龙宪华和龙宪永两兄弟,家庭有残疾人和病人,收入低,他们家的俩妯娌基本没有文化,也没有外出过,每次对生活没有信心、愁眉不展的时候,我都用最实诚的话开导、鼓励他们,每次她们和我交谈都久久不肯离去。

太大的道理和理想他们无法弄懂和理解,因此,我就在平时反复走访交谈中和村支两委会议上抓住那些和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要害,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讲解、分析国家政策,打比方、说道理,鼓励和帮助他们外出打工、发展产业,只有去穷根,扶贫广播课让他们听到外面的声音,懂得国家的基本政策、方针、路线,还有一些种植、养殖技术、生活保健常识。

在四年多的扶贫工作中,我始终将思想教育渗透在扶贫的全过程,村民的思想观念变了、干劲足了、生活变好了,宽敞的水泥村道、设施齐全的村级服务平台、干净清洁的自来水、村民脸上幸福的笑容等等,无不在诉说贫困山村的美丽蜕变。

来源:绥宁新闻网

作者:吴鹏辉

编辑:戴瑾昕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