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通讯员 罗建峰 邵阳报道
扶贫扶长远,长远看产业。近年来,武冈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指示精神,牢牢把握“输血扶贫”和“造血扶贫”相结合原则,依托县域现有产业优势,创品牌、建基地、搞加工,累计投入产业扶贫资金6.92亿元,致力做大做强产业,实现“村村有扶贫产业,户户有产业帮扶”目标,促进贫困人口67503人稳定就业和增收,夯实了群众增收致富的长效基石。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
依托比较优势——精准选产业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更好地推动产业扶贫落地生根,关键也是要抓住“精准”两个字。近年来,武冈依托自身比较优势产业,按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思路,以做大特色优势产业为基础,做强重点产业为保障,做优新兴产业为支撑,依托传统比较优势,着力在“精准”两字上做文章,坚持从群众的内心愿望和发展实际出发,精准筛选出一批有发展潜力的扶贫产业。
精细筛选,培育发展壮大传统优势种植、养殖业。粮油、制种、生猪、铜鹅、蔬菜、脐橙、茶叶、药材、油茶等是农业主导产业,是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县、省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卤菜、铜鹅、脐橙等品牌驰名中外、享誉世界。武冈依托县域制种业比较优势,成功争取国家制种大县奖励项目,将制种业列入重点发展扶贫产业项目。将生猪、铜鹅养殖,将蔬菜、脐橙、茶叶、药材、油茶种植作为带动群众增收项目大力培育。
培育发展壮大传统优势种植、养殖业。
精心挑选,支持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武冈是“中国卤菜之都”、中国食品工业强县,武冈卤菜年产值在10亿元以上。铜鹅、生猪、豆制品是卤菜制品的主要原材料,依托现有卤菜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建立生产基地,既可保障企业的原材料供应,又解决了基地出产成品的销路问题,是一件一举多得的利民实事。
精准招商,建成一批带动增收能力强的龙头项目。促进产业发展,离不开龙头带动。武冈根据县域现有农业产业项目规模小、年产值不大、带动贫困群众增收有限的状况,依托县域实际,大力招商引资、引技,着力在建设龙头项目上做文章,近年来建成了一批年产值高、带动群众增收能力强的大项目。
光伏发电产业。
“产业扶贫目的是为了贫困人口脱贫,必须找准产业项目与贫困户增收的结合点,真正建立起贫困户分享产业发展红利的有效机制”。武冈通过组织市、乡、村三级干部进村入户走访调研,层层召开座谈会,充分征求贫困群众发展产业的意见,科学分析资源禀赋、产业现状、市场空间、环境容量、新型主体带动能力和产业覆盖面,按照“一户一策、一人一法”的精准扶贫方略,引导贫困户围绕传统种植养殖、以及乡村游等主导产业,精心选择适合自身实际的产业项目,由包户脱贫帮扶干部负责“一对一”送产业到户,与贫困户共同制定产业帮扶方案,确保所选所配产业与群众实现无缝对接。
建强支撑体系——精准促发展
千斤重担众人挑。武冈构建了产业扶贫战略大支撑,精准搭建产业扶贫平台,全面压紧压实工作责任。产业扶贫行业部门精心制定了产业扶贫专项政策,调集驻村工作队301支、驻村工作队员1121人,包村科级干部294人、帮扶干部6485人,结对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26385户92321人;动员全市129个副科以上市直单位、31个省邵驻武单位、18个乡镇(街道)、59家“两新”企业参与帮扶工作与产业扶贫工作,实现“市团领导联乡镇包线、科级干部包村、党员干部结对包户帮扶贫困户”三个全覆盖。并致力建立健全产业发展支撑体系,为精准促进产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健全金融服务体系,从扶贫小额信贷、扶贫再贷款等方面强化金融扶持,鼓励金融机构通过放贷小额金融信贷,支持有偿还能力的贫困家庭发展或参与产业扶贫项目建设,通过分红增加家庭收入。
改善农村交通运输基础设施。
建立健全科技和人才支撑服务体系,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和与科技团队对接力度,成功与农科院、湖南农大实现技术战略合作。鼓励各级技术研发推广机构和技术人员以产业基地为依托,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加强地方特色种植和农畜产品品种保护利用,提高群众种植、养殖业增收能力。
建立健全市场支撑体系。全面实施25户100人以上院落通水泥硬化路(沥青路)和通村主干道“窄改宽”工程,改善农村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建成卤菜交易网等电商平台20个、村级电商服务站152个、示范网店14个,成功创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建立农产品网上销售、流通追溯和运输配送体系,积极培育产品品牌,提高产品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达15.20亿元。
做实增收渠道——精准稳增收
通过几年的努力,武冈依托粮食、脐橙、药材、铜鹅、生猪等传统特色优势产业,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的模式,建成500多个产业基地,其中中药材、油茶、黄金葛、脐橙等特色农林产业基地6.38万亩,土鸡万羽养殖场18个、铜鹅示范场7个、黔邵花猪万头养殖示范基地3个、生猪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9个、大型标准化制种基地9个、扶贫车间42个;按“户贷户用户还”、政府投入、招商引资等办法,做强光伏发电、温氏养鸡等“大龙头”产业,完成投资7701万元建成温氏养殖产业园(小区)15个,年出笼鸡800万羽,投资1.63亿元建成光伏发电站25处;建成了嗨花弄生态农业创意产业园、云山自驾友露营基地等2个县级示范项目,推出荷塘、里仁、浪石等重点旅游村及伴山湾等乡村旅游景点;产业扶贫形成了“大的产业顶天立地、小的产业铺天盖地”的格局,“六个一批”带动67503名贫困人口实现稳定就业、增收。
温氏养鸡产业园。
保底收购农产品带动一批。对贫困户自主发展产业进行扶持,成立17个“善星”小集对贫困户自主发展产业的农副产品进行保底收购。2014年以来自主产业发展直接帮扶贫困户25170户次82062人次,发放直接帮扶资金7169.96万元。
委托帮扶、股份合作带动一批。创建“扶贫大龙头+生产基地+贫困户”扶贫模式。温氏养鸡产业通过委托帮扶和小额信贷股份合作,与贫困户3031户10079人建立起利益联结机制,年增收2000余万元。光伏发电产业。通过委托帮扶模式与贫困户2702户10495人建立起利益联结机制,增收1049.50万元。
扶贫龙头带动一批。强力推进“一村一龙头项目”,培育扶贫龙头101个,覆盖100个村,与贫困户1478户3178人建立起利益联结机制,实现贫困户增收2518.00万元。加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基地建设。创建“龙头企业+生产基地+贫困户”扶贫模式,全市20家省邵龙头企业在45个贫困村中建有产业基地,陈氏金福元等11家企业分别在我市10个贫困村进行一对一帮扶,带动贫困户3520户10079人增收1000余万元。
重点产业扶贫项目带动一批。推进的蔬菜种植、中药材种植、铜鹅养殖、生猪养殖等重点扶贫产业项目,累计投入资金1320.00万元,与贫困户2057户6620人建立起利益联结机制,增收390.40万元。
拓宽就业渠道带动一批。创建“扶贫车间+贫困户”扶贫模式。建设扶贫(工厂)车间42个,安排贫困户887户1139人就业,发放贫困户工资1369.7万元。创建“公共服务业+贫困户”扶贫模式。选聘贫困户生态护林员380户1208人,落实护林工资693.6万元。选聘贫困户村级保洁员741户741人,落实保洁工资426.82万元。
武冈产业扶贫车间。
发展新兴产业带动一批。加快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直接带动218户873人稳定增收205.00万元。成功举办2018年湖南春季旅游节,辐射带动4200余名贫困人口增收。
加快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
让贫困群众与全国人民同步小康,这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武冈紧紧抓住“精准”这个关键词,在精准实施产业发展,精准带动贫困人口增收上做实做细,让贫困群众获得了持续的发展机会,有力地保障了贫困群众稳定增收,让他们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来源:红网邵阳站
作者:罗建峰
编辑:李金娟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