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会现场。
红网时刻11月14日讯(记者 曾珍)11月13日下午,邵阳市举行“幸福新邵阳”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二场发布会,介绍改革开放以来全市民生保障情况。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为保障和改善民生,邵阳市就业规模从小变大、人才资源由少增多、社保制度从无到有、劳动收入由低渐高,促进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人社发展交出漂亮“成绩单”。
着力实现“业有所就”,努力确保就业局势稳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邵阳市就业工作历经了“统包统配”管理制度到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的重大变革,彻底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就业模式和就业活力不足局面,逐步形成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就业体制机制,实现了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
9月是21日,2018年邵阳市秋季大型专场招聘会。
1978年,全市非农从业人员仅60多万人。40年间,就业规模呈几何基数增长,2017年底,全市城乡从业人员人数共521.05万人,其中机关事业单位在职人员15.2万人,规模工业企业从业人员22.7万人,城镇个体从业人员67.97万人,农村从业人员391.31万人,城镇私企及其他从业人员25.27万人。城镇新增就业自2003年建立统计制度以来,年均达到4.5万人左右。
40年来,邵阳以改革“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为突破口,坚持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改革方向,广开就业门路,推动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改革固定工制度,实行劳动合同制,搞活企业用工机制。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充分发挥市场在促进就业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建设,支持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创新创业带动就业,形成了供求双向选择、劳动者自主就业创业新格局。目前,全市已建成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5家,市级创业孵化基地10家;省级创新创业带动就业示范县1家(邵东县)、示范基地3家、示范乡镇7个、示范村10个、优质初创企业22家、个体工商户17家,充分就业星级社区53家(其中省级43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局面逐步形成。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筹集落实就业创业专项资金17.6亿元,每年帮助130多万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2006年,邵阳市在全省率先开发1000个公益性岗位用于安排城镇下岗失业人员,12年来,全市累计开发公益性岗位5000个,帮助2万多人次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收到了“安置一人,稳定一家,影响一片”的良好效果。
城步苗族自治县企业养老保险站工作人员携带手提电脑租车前往武冈展辉医院为一名退休人员进行建模工作。
着力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邵阳市按照“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保障水平稳步提高,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完善,人民群众获得感、满意感不断增强。
从90年代初,邵阳市初步建立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至2016年,原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整合,统一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20多年间,邵阳市社会保险严格按照相关政策法规和上级要求稳步推进,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五大险种顺利实施,基本形成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制度已经覆盖到城乡所有应参保人群。
党的十八大以来,邵阳坚持把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各项社会保障的覆盖人数迅速增加。截至2018年9月,全市企业养老保险、工伤保险、职工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34.9万人、53.47万人、54.56万人、33.66万人、31.17万人、406万人、664.87万人、15.2万人,基本社会保险参保率达99%。
落实贫困人口参保资助政策,2018年全市贫困人口103.4万人参城乡居民医保,贫困人口参保民政救助和财政资助9658.11万元,实现了应保尽保、应补尽补;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普通住院,政策范围内基本医疗费用报销比例提高10%,大病保险起付线统一降低50%;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罹患消化道肿瘤等4类9种疾病和农民工尘肺病贫困患者实行定点救治;按照省、市相关文件要求,人社部门牵头推进健康扶贫“一站式”结算工作,组建 “一站式”结算服务中心,严格按照“三统一”要求,实现了基本医保、大病保险、扶贫特惠保、医疗救助、医院减免、政府兜底“一站式”结算服务,县域内结算报销比例达到90%以上。
3月30日,邵阳市人社部门开展以“全民参保”为主题的“12333全国统一咨询日”宣传活动。
着力实现“人尽其才”,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近年来,邵阳市陆续出台了《邵阳市创新创业适用人才引进办法》、《邵阳市创新创业适用人才评审办法》、《邵阳市人才资源开发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制定了《邵阳市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专家实施办法》等文件,并积极对接湖南省“芙蓉人才行动计划”,实施“宝庆人才行动计划”,努力破除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和政策瓶颈制约,形成高层次人才聚集效应。
自2015年以来,邵阳市引进了245名高学历、高级职称、技能型等人才到事业单位工作,其中博士4名,硕士研究生238名、高级职称1名、技能型人才2名,吸引了220多名高级管理人员和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落户园区,为产业兴邵发挥较大作用。加大人才引智项目建设,截止到2017年,全市共建立引智示范基地(单位)11个,其中国家引智示范单位1个、省引智示范单位1个、省级专家服务示范基地3个、市级专家服务示范基地6个。加强贫困边远地区和农村基层人才工作,实行“高校毕业生+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扶贫。
设立了“兴邵贡献奖”,将探索设立“宝庆人才奖”,开展“宝庆工匠”等评选活动。着手建立了9630人规模的人才资源库,着力构建“产、学、研”一体的创新创业体系,实现专家组自身建设、企业效益、院校产学研三方共赢。
着力实现“劳有所得”,劳动关系保持和谐稳定
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全市人社部门牢固树立依法维权、主动维权、源头治理的思路,做到及早主动预防、注重源头治理、依法快速解决、多管齐下维稳,全市劳动关系总体保持和谐稳定。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4296家企业有3932家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建制率达90%以上;完成劳动用工备案1936家71928人;处理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案件9711件,立案受理案件5009件,调解结案2067件,裁决结案2907件,涉及劳动者5317人,涉案金额27978.56万元。加大劳动监察“两网化”建设力度,加强劳动监察日常巡查,全市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共巡查各类用人单位16336家,大力开展专项检查执法,责令669家用人单位为6万余名农民工补发工资及赔偿金17622.51万元。
来源:红网邵阳站
编辑:曾珍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