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华社|敢教日月换新天——三位村干部共话韶山70年

新华社长沙10月5日电(记者刘紫凌 袁汝婷 帅才)湖南韶山,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故乡。他在这里创建了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农村支部之一,也写下了“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诗句。

这是一方英雄的土地:1500余人为革命献身,144人被认定为革命烈士。这也曾是一方贫瘠的土地:山脉虎踞龙盘,山谷沟壑众多,偏僻艰苦。

数十年来,韶山人民风雨兼程、顽强拼搏,让穷山沟换了新颜。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记者再访韶山,听当地村干部描绘奋斗图景,共话山乡巨变。

自力更生:肩挑手搬修水利

“韶山冲来冲连冲,十户人家九户穷;有女不嫁韶山冲,柴棍红薯度一生。”党的十九大代表、74岁的韶山村党委第一书记毛雨时说,这首打油诗曾是韶山的真实写照。

可他记忆中最鲜活的,却是一首打夯号子:“团结起来,诶嘿!大办水利,诶嘿!”

1956年夏天,久旱不雨的韶山晚稻减产五成,掀起大修水利的热潮,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

1967年,二十出头的毛雨时背起铺盖、担着簸箕,住到了工地上。“几千人干活,靠的就是肩挑手搬。”毛雨时回忆,在缺粮少油的年代,大家靠红薯果腹。“老吃红薯不好消化,撑得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

毛雨时和其他青壮年们一担担挖出泥土,垒在堤上,再用夯一层层压实。八九个人才能抬起一个夯,大家喊着号子,劲往一处使。

中共韶山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资料记载,在韶山兴修水利的高潮阶段,工程指挥部使用拖拉机发电照明,组织干部群众分批夜战。

灯火通明,点亮了无数个奋战的夜晚,也点亮了韶山人民战胜饥饿的决心——

1958年至1962年,大约五年间,当时的“韶山人民公社”累计投劳72万个工日,完成土石方71.92万立方米,建成3座水库,整修一千余口山塘,使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万余亩。

接二连三的自然灾害,曾让韶山的国民经济严重受损。可是,这里的人民怀着战胜贫瘠的迫切愿望,肩挑手搬,自力更生,为韶山后来的“蝶变”打下基础。

追求小康:穷则思变活经济

韶山银田村村主任颜昌为,有个饥饿昏暗的童年——

20世纪70年代初,颜家七口人住着茅草房,全部的电器就是两个灯泡,房顶墙角挖个洞,一个灯泡勉强照亮两三间屋。困难时期,每人每天只能吃一碗饭。有一天,10岁的弟弟哭着要吃两碗,父亲就没吃上。

1981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银田村实施,让老百姓过上了“想吃几碗饭就吃几碗饭”的日子。

同年冬天,相隔不远的韶山村,耕地山林也承包到户。毛雨时回忆,不久后,粮食开始年年有余。

“光吃饱还不够,得挣钱啊。”毛雨时、颜昌为都记得,变化是那时开始的——

1981年,韶山村村民胡雪梅做起了钢笔刻字的生意,“参观韶山留念”,刻6个字5分钱,生意红火。

银田村村民龙正良也发现商机:电力改造升级,催生了旺盛的电杆需求。他带领村民做水泥电杆,银田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电杆之乡”。

三年后,54岁的村妇汤瑞仁用一块钱买了两斤绿豆,七毛钱买了一斤白糖,挑着熬好的绿豆粥来到路边,却不好意思叫卖。“有游客问‘稀饭卖吗’,我说‘你喝吧,看着给’,第一天就赚了五块多。”

1987年,汤瑞仁开起了“毛家饭店”——土屋摆上四方桌,菜谱是红烧肉、火焙鱼、豆豉辣椒,客人络绎不绝。

“老百姓觉得做生意丢人。我们花了很大工夫扭转观念。”毛雨时、颜昌为都说,那几年,韶山的干部们反复动员老百姓走向市场。

渐渐地,小山冲里,一栋栋商店、楼房竖了起来。

1992年,外省老板来到韶山村投资建钟表厂。一年后,毛雨时带着手表样品辗转大连、天津跑销售,卖出10万余枚。那年起,村里给老人发春节慰问金,传统延续至今。

1997年,韶山成为湖南省第一个“农村基本小康县(市)”;20世纪末,韶山村成功晋级为湖南首个“小康村”。

发展示范:提高质量谋幸福

今年9月,韶山村党委书记毛春山带领村委班子,在村里建了个垃圾分类站。这两年,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其中环境治理是一场“硬仗”。

过去粗放式的发展,给韶山留下许多陈旧老化的饭店旅馆,建于1986年的红日饭店就是典型。

2017年,毛春山找到饭店老板贺赛,希望对方停工配合整修,并支付一部分费用。他找来设计师,将整修规划做成彩色实景图,送给贺赛。

精致的楼房、平整的前坪、葱郁的绿植……效果图把原本不情愿的贺赛说动了,红日饭店成了韶山村环境整治的头一家“样板间”。

两个月后,效果图变成了村民们眼前的现实。渐渐地,以政府出资85%、农户出资15%的模式,全村200多栋房屋的整修在2018年全部完成。

今年秋季,记者来到韶山村,只见青色的石砖路平整宽阔,金黄的桂花纷飞飘落,古朴的建筑整齐排列,房前屋后一尘不染……

当年的“穷山沟”,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典型——

2016年,韶山顺利实现全面小康;2018年,人均GDP达9.3万元,高出全省人均值4万元;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它被列为湖南首个绿色GDP评价改革试点城市,先后获得了“全国绿化模范市”等多项荣誉。

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韶山,日新月异的“山乡巨变”让无数人为之向往。

人们来此接受爱国主义教育,重温初心。从故居参观,到重温入党誓词、聆听特色党课,红色教育形式不断创新丰富。2018年,韶山累计接待游客2382万人次。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华诞来临之际,这里更是车潮人海。据统计,10月1日、2日两天,小小的韶山冲接待的海内外游客达11.78万人次。

在中共韶山特别支部历史陈列馆,年过古稀的毛雨时经常为游客们当义务讲解员。“十八大以来,老百姓对美好生活有了更多向往,不仅要吃饱饭、腰包鼓,还要环境好、生态美、社会风气正。我们从追求富裕,走向了追求幸福。”毛雨时说。

来源:新华网

编辑:戴瑾昕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专题
  • 公告
  • 湖南
  • 区县
  • 社会
  • 要闻
  • 政务
  • 企业
  • 房产
  • 旅游
  • 汽车
  • 文化
  • 经济
  • 消费
  • 健康
  • 教育
  • 图片
  • 视听
  • 综合
  • 问政
  • 论坛
  • 呼声
  • 乡镇新闻
  • 精彩视频
  • 新闻H5
  • 滚动新闻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邵阳站首页